跳至主要內容

【睡前消息681】考公平行志愿 考研人数下降

5672 字
考研考公公务员

bilibili
youtube

大家好,2023年12月9日星期六,感谢拼多多老铁对本期视频的赞助。本周日有事要出门,欢迎收看提前到周六的第681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上周12月6日,深圳发布新一轮紧缺专业公务员考录公告。和以往考选公务员不一样,这次想当公务员的人,不一定是报考具体岗位,还可以按职位组报名。比如说党史党建、生物医药、公共卫生、城市规划……都有自己的一组职位。考中之后,按照考生分数和个人意愿,像高考志愿一样分配职位。考生甚至可以填报“平行志愿”。督工你怎么评价新的公务员考试模式?

地方公务员考试不细分具体职位,严格来说不算新闻。

往远了说,在有统一公务员考试之前,20世纪的县市政府也经常会批量招聘基层职员。为了避免一个县内部制造矛盾,往往是几个局联合起来组织统一考试,用分数卡住录取总量,然后再分配到各单位。

往近了说,最近几年,包括上海在内,一部分职位已经是按大类招聘,不区分具体岗位,招进来再安排具体职位。

但是,深圳最近的招聘,明确宣布了组内平行志愿原则,还具体解释了具体的岗位分配方式——“分数优先、遵循志愿”,这立刻让人想起了高考。也让刚刚经历过高考没几年的报考者以为时光倒流。所以深圳的招聘能上全国新闻。

按分组大类招聘,理由显而易见,就是减少公务员招聘的不确定因素。过去大多数岗位都只招聘几个人甚至是一个人,很容易导某些岗位集中太多的报考人员。两个要求相似、重要性也相似的岗位,很可能其中一个的落榜者,分数和能力还高于另一个岗位的第一名。

所以,如果平行志愿原则推广,低分上岸的神话会减少,公务员考试的玄学因素明显下降,类似岗位的人员起步水平会比较接近,这是一个消除运气因素的制度。

我也看到一些反对意见,说公务员考试应该承认各个岗位的区别,以及尊重个性化选择,不应该搞标准化。这些观点的问题在于,搞错了公务员考试的地位,以为公务员考试真是用来选拔官员的。

公务员“逢进必考”原则,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5年形成的,这段时间,一方面大学生还比较稀缺,另一方面沿海城市房价比较低,经济增长率很高,提供了很多进入中等阶层的机会,大多数本科生不愿意回家考公务员。

所以当时省属高校以上本科生当公务员的比例很低,真回家的话,职务提升很快。如果是名校毕业愿意当选调生,或者赶上第一批兑现承诺的驻村干部,冲击副处级生死线,并不是一个很离谱的目标。

这给很多人,尤其是大学生制造了错觉,看着自己师兄的发展路线,误以为公务员考试的目标是选“官”。

中国现代政府的一个特色,的确是“官吏不分”,从职员中选出一小部分,去当有决策资格的“官”。但公务员考试本身只是选“吏”的。而且随着大学教育普及,超过99%的公务员,一辈子只能在基层当“吏”,扮演一个只能机械执行规定的行政零件。而一个好零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可以随时替换。在基本水准线以上,谁干都一样。所以,公务员考试改成按大类别统一招聘,是符合当前公务员需求的。

但是,在终身雇佣制的背景下,公务员考试按大类别招聘,也有一个潜在的副作用,就是继续加强身份制文化。过去按具体职位招聘公务员,就算有统一的考题,从理论上来说,考试也只是测试某人是不是适合在这个职位上当零件。而现在跨职位统一招聘,平行志愿保证了过线就不落榜,这会加强公务员考试的“上岸”概念。让报考者把公务员看成一种身份——通过考试,就可以天经地义地享受公务员待遇。哪怕躺平,哪怕自己服务的领域已经消失了,也必须无条件拿着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收入的工资直到退休,再拿超出平均水平的退休金拿到死。

所以,我倒有个建议,既然公务员已经按大类招聘了,实际上承认了各个职位之间的通用性,那是不是应该把通用性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比如说和企业的类似职务共同归类,共同招聘。请静静帮我读一下深圳本次招聘的12个职务类别:

党史党建、生物医药、公共卫生、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经济金融、财务审计、信息技术、海洋科学、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与城市安全、社会工作。

这其中除了党史党建和应急管理可能属于政府专有之外,其他10个组,都是企业有旺盛需求的职务。深圳所处的珠三角地区产业体系完整,人才供应充足,每年形成的实际聘用数量,是政府招聘的百倍不止,早就形成了平衡的市场工资价位。政府招聘如果能参考企业招聘的数据,一定可以省下好多钱。就算公务员和市场招聘的待遇不一样,福利不一样,起码也可以让群众看看,到底差别有多大。

还有一个话题和公务员考试密切相关。从2015年开始,中国每年研究生考试报名数量都在增加,从165万增加到474万。但是2024年的报名工作已经结束,只有438万,比今年下降了36万。

同时,报考公务员的人数持续上升。2024中央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首次超过300万,比去年增加了40万。

很多人说,考研减少的36万,对应了考公务员增加的40万人。督工你怎么看?

我认为考研和考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不应该建立太强的因果关系。考公数量上升,前面已经分析了原因。而考研规模下降,我认为是好事,说明硕士学位和研究生正在回归合理的地位。

之前的节目,我表达过观点,应该加强本科教育,尤其是加强本科教育的实践部分,争取让大多数人本科毕业就能对接工作。同时,本科之上主要的学术阶层应该是科研型博士,硕士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不应该强调硕士学位的分层作用。

之前很多人考研,主要理由是摆脱“第一学历”,希望考研“翻身”。但反过来说,如果你当研究生的理由,根本就不是搞研究,只是想换个身份去企业加工资,那被歧视也是天经地义的。现在硕士身份已经过剩了,我严肃建议大多数不想一辈子搞科研的人,不要浪费三年时间去追求硕士学位。对自己,对国家都好。

从硕士的词源看,“master”,直译过来就是“老师傅”。这非常符合中国当前的硕士定义,就是跟着导师干了几年,掌握了一点专业技巧,比其他人干活更熟练,但并没有触及基础科学,还没有主动创造新技术成果的能力。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是复制西方国家的技术升级路线,搞“拿来主义”。所以,大多数企业乃至大学搞科研的方式,就是沿着已经被证明有效的成熟路线前进,能引进就引进,不能引进就买装备搞逆向工程。在这种科研气氛下,比较高的硕士比例是有用的。

大多数单位雇佣硕士,如果不是要用学历做硬性筛选,主要理由必然是硕士跟着导师实践过,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也体验过低薪加班的生活,能立刻发挥一定作用。

但现在中国的产业水平已经踩到欧美国家的后脚跟了,差距还有,但也只差最新开发出来的一两层科技。这种为本国社会量身定做的高科技,可以参考,但不可能完全复制。所以中国经济需要原创性的人才。

将来的中国劳动力,应该主体是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积累实践能力,有一小部分留在学校里读博士冲击知识领域的边缘。硕士这种寄生在既有科技体系上的“老师傅”,比例的确应该再降低一些。

所以我再次建议,未来十几年,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个人,读硕士研究生的回报率一定会继续下降。如果你对科研工作有兴趣,应该从考研的时候就把目标设在博士;如果你对科研没兴趣,应该争取本科阶段提升自己,然后快速参与社会实践。全民考研时代早点结束是好事。

今天的话题是从深圳开始的。上个月深圳还有一条重要新闻。龙岗公安分局出警的视频被发到网上。一名醉酒男子被警方制服之后,还有一名民警站到脚踝上,上下弹跳,引发了执法粗暴的质疑。

事后龙岗分局确认了视频的真实性。表示当事警察已经被停职调查,督工你怎么看?

我建议观众都去看看这段视频,尤其要看有前因后果的整个视频。上次美国警察暴力执法,压死弗洛伊德的事件,连同事后的抗议示威,在中国前后占据一个多月的新闻热榜。这次我们国内发生类似事件,起码也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注意力,否则就显得媒体对人权的关心太虚伪,也显得中国普通人完全不关心自己的安全。

深圳事件和美国弗洛伊德的共同点,是警察执法过度使用暴力。当然两件事也有区别,美国那边的执法事态更紧急一些,受害者的身份相对不那么“纯洁”,按压后果也更严重。而中国这边的执法事态,说破天也就是寻衅滋事,受害者最大的黑点只是酒后无德。而警察在明显已经制服嫌疑人之后,还要娱乐化地踩踏脚踝,完全不把滥用暴力当一回事。幸而伤害不算大。

现在深圳警方已经主动认错了,当事人停职检查。无论最后处理怎么样,事件本身的定性不应该有疑问。但我观察事后的舆论,还是想说一个制度性矛盾。

50期节目,我们提到了嫌疑人待遇问题。当时的话题起因也是在深圳,华为公司恶意利用规则,长期羁押嫌疑人,最后无罪释放的时候已经把李洪元关了251天,差一点就通过隔绝律师完成了逼迫认罪的成就。但“251”事件的主要责任肯定不在华为公司。企业能恶意利用规则,前提是规则有漏洞。这个漏洞就是中国司法体制默认嫌疑人是“坏人”。

当时我们列举了最显著的证据,近年以来,中国监狱文明改造工作大有成效,大多数犯人在监狱里只要服从管理,生活水平类似于比较朴素的学生宿舍。但是,看守所的食宿条件长期没有提高,而且在申诉、通信方面的实际待遇明显低于监狱。

监狱里都是罪犯,看守所里面也有短期羁押的罪犯,但更多的人是接受拘留惩罚的违法公民,以及等待审判的嫌疑犯。这两类人,法律上不是罪犯,而是正常公民,完全可能在审判之后无罪释放,甚至拿到国家赔偿。我们优待罪犯而虐待公民,说明司法体系并没有认清合理的公民待遇,还是默认嫌疑犯必然是“坏人”,而且可以用恶劣的待遇逼他们承认自己是坏人。

同样的理由推广到警察执法方面,就是有人做了涉嫌违法的事情,就可以当称坏人无限使用暴力,甚至可以把暴力本身当成娱乐,不会引发明显的批评。但是,现代社会很复杂,看上去寻衅滋事的人,完全可能是维护合法权利;看上去扰乱秩序的人,也可能是紧急避险。警察到场,任务只是平息事态,把人带回去调查,没有任何惩罚嫌疑人的资格。如果警察的暴力超越了恢复秩序的需要,就必然是侵犯公民权利。

所以,虽然深圳这件事的后果不算严重,但警察的态度和公众舆论热度反映值得担忧。现代法治社会,不应该有“坏人”的概念,更不能在法院审判之前就对公民给出区别化的待遇。

另外,深圳事件也说明,中国应该广泛鼓励公民现场拍摄执法过程。仅有执法记录仪,不足以保护公民权利,甚至也不足以保护执法人员自己。只要在新闻传播方面严格执法,对扭曲事实的图像进行处罚,正常的公共场合拍摄越多,警民关系就越和谐。执法人员看到手机摄像头就去遮挡,去制止的惯例,应该改一改了。

最近深圳的新闻有点多。小黛那边,今天也介绍了深圳的教育改革。一个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分年级,每天至少一节体育课。

11月27日,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许海峰在上海探访小学,分享体育运动经验。他看到小学生的状态,第一反映是“你们戴眼镜的人有点多啊!”。

深圳如果能保证每个小学生每天至少1小时的户外高光照条件下体育活动。过几年可以测测近视率,看看是不是有明显改善。

深圳教育改革,另一项内容是初中普遍取消晚自习。这也是好事,希望深圳能有更多的配套政策。比如说广泛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凡是有灯光设施的体育场、体育馆,一律开放到夜间。让不上晚自习的学生多能参加体育游戏,而不是对着屏幕和家庭作业消耗时间。

11月28日,深中通道主线贯通,深圳拥有了最便利的跨珠江通道,30分钟车程就能到达中山市的廉价工业土地。

与其同时,港珠澳大桥正在积极自救。从12月15日开始,港珠澳大桥开启了旅游业务,298元就可以参观。早期优惠价只要198。

应该说,港珠澳大桥的运营团队还是有点创意的。现在各级党团组织,一大头疼的问题,就是党费、团费积累太多,很难正常地花出去,因为合理、合标的主旋律活动场地很难找。这导致井冈山、延安的团体旅游经济特别活跃。现在港珠澳大桥自我定性是红色旅游,体验中国工业奇迹,给珠三角的大型国企提供了一个很难拒绝的单位活动选项。

但是,之前我们提到过,凡是想靠旅游业务翻身的地方,往往有实体经济薄弱,现金流不断消失的问题。我读大学的时候,上海南浦大桥也是开放旅游的,后来车流量增加,维护工作越来越频繁,上海就基本放弃了大桥旅游项目,不在乎这点观光收入了。

最新数据,今年国庆假期,港珠澳大桥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堵车现象,上了全国新闻。

但是,同一条新闻指出,这个历史高峰,不过是10月2号8300辆港澳汽车进入珠海,其中香港牌照3700辆。同期虎门大桥,随随便便选一天,就有15万的车流量。所谓港珠澳堵车,只是在特定时间段因为过桥手续而拥堵,不影响整座大桥的经营状态。

现在深中通道即将投入使用,哪怕屯门方向加一条环路,港珠澳大桥的车流量也就是这个水平了。所以还是请观众回顾2019年7月23日的第四期睡前消息,当时我们已经对港珠澳大桥的未来做出了预言。

香港缺车流量,珠三角地区并不缺。上个月,东莞投资的莞番高速公路三期工程贯通。这条高速公路的特色,是大多数路段上下双层,各自六车道,节约用地,避免影响两侧成熟的工业区。以后中国东部发达地区要提升交通干线的通过能力,可以从莞番高速的建造和使用吸取经验。

最后还是介绍一下深圳的老朋友。11月21日,佛山举办广东制造业峰会。正威集团以661亿的年营业额成功夺冠。从第二名开始,广东排行榜前十名是华为、富士康、比亚迪、美的、广州工业、珠海格力、TCL、中海集运、中兴。后面还有广汽、创维。应该说,除了正威之外,排行榜还是很客观的。

但是,这可能也是正威集团最后一次刷榜出名了。过去一两个月,冻结正威股权和资产的新闻几乎天天都有,三五亿都不值得财经媒体报道,三五十亿的才值得一说。11月27日那天又有30亿的资产被冻结,其中10亿是贵州正威股权,20亿是沈阳正威股权。正威集团总部似乎忙于处理法律问题,甚至没空把广东制造业冠军的新闻放到公司主页上。

最新消息,昨天周五12月8日,瀚川智能公司起诉正威集团,理由是正威集团向瀚川公司订了8亿多的设备,要生产锂电池。但是正威集团付出了第一批货款之后,就不再联系了,不仅不付钱,也不验收。所以瀚川公司起诉,要求履行合同,否则就付违约金。

这条新闻涉案金额6000万,对正威集团算是虱子多了不痒。但它透露了另外一条新闻,就是正威集团的锂电池计划彻底烂尾。我开始好奇,都有哪些地方承接了正威集团的锂电工厂。

随便搜索一下就能发现,2020年,王文银亲自出面谈判,与河南新乡市领导敲定了“动力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宣称总投资200亿。现在河南省政府网站上还能看到当时的官方认证。

各位观众如果家乡有正威集团的项目,现在就可以回顾我们去年的506期节目了。标题是《你家乡的正威工厂,现在过得怎么样?》

本期各条资讯,最显眼的关键词是“深圳”。这对我们的节目是偶然,但从长期看来也有必然性。深圳是中国最小的一线城市,占地2000平方公里,不到广州上海的三分之一,或者说北京的八分之一。所以这里是中国创新模式最集中的地方。

但创新就必然伴随着不完美和风险。甚至还有垄断和滥用权利。所以我们看到了华为的251事件,看到了正威集团。这和深圳的产业升级共存,是现代社会的一体两面。而且因为深圳被媒体关注更多,市民意识更强烈,问题更容易暴露。这次龙岗区警察执法视频事件就是例子。

只要深圳和中国能正视这些问题,不逃避问题,不压制舆论,拿出一部分产业升级的利润来解决问题。我相信深圳会进步,中国也会进步。

681睡前消息到此结束,“睡前消息编辑部”和“睡前人间”公众号正常更新,视频同步在微博“睡前视频基地”。周日休息一天,我们下周二再见!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