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睡前消息563】重读《曹刿论战》,保卫21世纪中国

6433 字
战争征兵

xigua
bilibili
youtube

大家好,2023年3月14日星期二,欢迎收看563期睡前消息。 今天是314圆周率节,也是承德节,因为我家乡承德的电话区号是0314。最近,我正在策划续拍2年前的旅游节目《我们生长的地方》,准备从家乡承德开始,在夏天到来之前,给各位观众做一个避暑攻略。这里先做个预告。

请静静介绍“承德节”的话题。 3月份争议最大的睡前消息节目是558期,在B站产生了2.4万弹幕,8000评论,几乎等于上半月另外几期节目之和。

那一期节目分析了俄乌战争的“拉壮丁”说法,然后介绍历史上的征兵模式。当时你向观众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中国遇到需要大量人力的军事危机,是应该像俄罗斯那样,首都和大城市风平浪静,动员穷人上战场;还是应该像乌克兰那样,允许征兵人员对所有地方、所有阶层都施加征兵压力。

观众用弹幕和评论区发表了很多意见,有意思的是,有很大比例的观众表示,哪个都不选,因为你这道题出错了。这些观众的逻辑很直接,中国有14亿人,就算现在每年新生人口只有956万,将来起码也是世界排名前5的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加上强大的工业,中国只要提高雇佣待遇,就一定有足够的志愿兵应付所有敌人,任何危机都不可能动员到普通人身上。所以他们认为,在当代中国讨论依法强制征兵方案,是一个荒谬到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督工你怎么看待他们的态度?

做选择是很难的事情,逃避问题就很轻松了。但我想先提醒一下,去年中国956万出生人口,只有印度的40%,婴儿总量基本等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尼日利亚单独比较,956万比800万,中国也没有明显优势。按现在的人口生育意愿,几年后中国新生婴儿几乎必然要少于尼日利亚。越战期间,2亿人口的美国打4000万人口的越南尚且要搞强制的抽签征兵制,不要太高估中国的人口优势。

然后说危机意识。中国的国歌很有意思,不是传统民乐,也不是古代王朝的庆典音乐,而是20世纪的电影配乐,创作十几年就从电影院走到了天安门。这个出身,似乎在全世界独此一份,反映了新中国的现代性。

当年确定国歌的时候,很多人不喜欢歌词,觉得不吉利,建议换一个典雅正面的国歌。但毛泽东说,他就是喜欢歌词里面提到 “最危险的时候”。1949年开会的时候毛泽东特别强调: “这一句不仅现在不可以改,永远也不能改,我们要安不忘危。”

在“最危险的时候”前面,歌词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后面的歌词是“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说明开国领袖期待每一个新中国公民都有危机意识,希望未来的公民承认自己有义务为国家安全承受危险。

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式的逻辑——如果所有中国人都能积极面对自己的公民责任,像毛主席期待的那样,不回避公平分配的征兵义务,敢于严肃思考宪法和征兵法包含的强制条款,那征兵条款大概率用不上。因为没人想和这样的国家作战。

但如果有较高比例的中国人认为征兵制是错的,而且凭着侥幸心理,认为人口足够多,国家足够强,不需要征兵问题也能永久享受和平生活。那19世纪乃至20世纪的历史都证明,这样中国很快就要应对全面战争了。普京集团刚刚验证的历史规律是“国虽大,好战必亡”,新中国不能用自己的未来去验证后一句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558期我提到了过去几十年的四个历史条件:

  1. 建国后人口增长快,年轻人比例高。
  2. 农村生活水平长期比较低。
  3. 军人退伍之后分配的职务明显高于普通农民
  4. 一直没有出现全面战争。

在这四个条件共同作用下,对于绝大多数地区的男青年来说,参军服役不仅是尽义务,更是安全、体面而且回报丰厚的职业选择。所以,中国征兵工作的难点从来不是找到足够多的报名者,而是如何筛选出最好的青年。反过来说,一旦这四个条件消失,征兵就可能要靠发奖金或者指派名额来完成任务了。看看各地义务兵补贴的增长曲线,大家就能知道这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具体来说,人口正在下降、农村接近消失、适龄青年普遍就业,前三个历史条件已经基本消失,削弱了很多人从军的动机。第四条,全面战争没有爆发,虽然现在还是和平状态,但这不是我们放心躺平的理由。因为越是回避全面战争的威胁,全面战争的危机就越近。在当前的世界环境下,我们不能仗着中国人口存量多,就否定全面征兵的可能性。

558期的评论区有观众提到了80年代的著名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充分展现了80年代的社会现实:富裕城市干部家庭面对战争相对退缩,贫穷农村家庭还能保持旺盛参军斗志。现在距离电影上映时间过了几十年,中国城市乡村的比例有了很大变化,所以我更推荐当代观众去看一看。看完了应该想想,在义务兵待遇和社会普通收入基本持平之后,我们怎么解决征兵问题。我和各位一样,希望强制服役的法律条款可以永远不用,但中国人民不能对强制条款的存在缺乏共识。

558期的评论区,还有的观众提到,工业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和相对简单的农业社会结构不太一样。与其对所有适合服役的人口搞均等化征兵,不如留下高价值人口搞生产,交税。多生产的财富可以用来制造装备,也可以用来补偿服役的普通劳动力,督工你怎么看?

之前我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过,优先向穷人和社会边缘人口征兵是极差的做法,因为这会让主流阶层鄙视军人,就算认同战争的必要性也不愿意从军。如果征兵以纳税额度为标准,避开“高价值人口”,实际上是从反方向落实了向穷人征兵的方案。

从社会学退到纯粹的经济学层面,我们可以说对穷人征兵发挥了各个社会群体的比较性优势,可能的确是个符合效率的方案。但经济学是一门有边界的学科,必须先讨论模型的应用边界,才能在边界内部应用经济学规律。

对于大多数经济学问题来说,高死亡率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规律边界。因为几乎所有经济利益都只能对活人发挥效果,所以经济学规律只在低死亡率环境下成立。一旦死亡率上升到不可忽视的地步,就很难用经济效益来交换积极性了。

比如说,卡车司机的死亡率高于普通工人,但绝对比例很低,所以普通人可能会因为更高的工资选择当司机。但当死亡率上升到用百分数衡量的时候,就算按照死亡率来加工资,也不一定能雇到人。近现代欧美有个说法,征兵制是“血税”。对于被征兵的具体公民来说,血税税率很可能是100%,这显然超出了任何税务顾问可以筹划的范围。

俄乌战争的现实证明,势均力敌的现代战争依然有很高的死亡率,在这里讲经济学是讲不通的。如果还是按照普通社会问题的处理方式,去设计高强度战争的动员机制,比如说优先动员穷人和落后地区的年轻人当兵,说这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上升通道,一定会激发激烈的社会矛盾。

总结一下我对征兵制的观点,就是在高死亡风险下,不能讲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也不应该谈什么效率和公平的取舍。在征兵问题上,公平和效率,完全是一体化的。如果战争时期不公平征兵,不对所有阶层,所有地区一视同仁,就算发放了比较高的军饷,承受更重征兵任务的群体也会产生严重的被压迫、被剥夺感,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反战运动,破坏战争动员效率。

所以,大城市居民、高收入居民、纳税较多的人群不应该期待自己能免于征兵压力,而是应该积极参军,以普通公民的身份接受安排,这样的准备才能让整个国家远离战争。

我上面讲的内容,本来应该是中国公民的常识,是兵役相关立法的基本原则。但是因为长期的和平状态,似乎已经和一部分公民的想法有所区别了。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复习征兵相关法律,请静静读一下:

宪法第五十五条: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兵役法第二十条: 年满十八周岁的男性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二十二周岁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现役。

兵役法第五十七条: 有服兵役义务的公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并处以罚款: (一)拒绝、逃避兵役登记的; (二)应征公民拒绝、逃避征集服现役的; (三)预备役人员拒绝、逃避参加军事训练、担负战备勤务、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和征召的。

具体到征兵工作细节,我建议大家还要注意另一个文件,国务院在2001年公布的《征兵工作条例》,至今生效。我来读一下。

征兵工作条例open in new window

第三条: 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22岁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现役。

根据军队需要,可以按前款规定征集女性公民服现役。

有严重生理缺陷或者严重残疾不适合服兵役的公民,免征。应征公民是维持家庭生活的唯一劳动力或者是正在全日制学校就学的学生,可以缓征。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征集。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或者被判处徒刑、拘役、管制正在服刑的公民,不征集。

第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分配征兵任务时,应当根据各地应征公民的数量、素质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统筹兼顾,合理分配,优先保证特种条件兵的征集。可以实行按地区或者县轮流征集;对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或者县,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免除征兵任务。

第十四条 预定征集的应征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县、市1个月以上的,应当向所在基层人民武装部报告去向和联系办法,并按照兵役机关的通知及时返回应征。

第五十一条 有服兵役义务的公民拒绝、逃避兵役登记和体格检查的,应征公民拒绝、逃避征集的,依照兵役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这些法规充分说明,兵役是守法公民的强制性义务,而且国家在法律上做好了分配名额、强制征兵的制度设计。就算信息化战争需要更高比例的专业军人,普通中国人也应该随时准备好应征入伍,保卫祖国,这是现代国家,尤其是现代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觉悟。

从这些认识出发,我在558期节目抛出了问题,应该如何看待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征兵模式,哪一种更接近于中国需要的征兵制?

提问的时候,我并没有预期得到标准答案。无论是基于社会主义教育内容,选择了全面征兵制;还是基于自己的短期利益,选择维护大城市的繁荣和稳定,我们都可以继续往下讨论。因为做选择起码意味着对潜在的危机有所思考。人民能思考危机,社会就有进步的活力。

但我的确没想到,有很高比例的观众哪个也不选,直接回避了危机,说我们国家不可能大量征兵,至少大城市的中产阶级不会遇到征兵。甚至有人说马督工居心叵测,危言耸听,制造焦虑。

这一类言论说明,一部分中国人在和平年代腐化了,忘记了最基础的国民教育,忘记了国歌里提到的 “最危险的时候”,所以才会不自觉地回避血肉长城,回避炮火下的万众一心。这就是字面意思的“和平演变”。

建国初期,毛泽东已经想到了类似的危机,他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怕和平演变还是怕打仗。然后自问自答:

仗我们是不怕打的,帝国主义要想和平演变我们这一代人也难。可下一代、再下一代就不好讲了。中国人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英国人说“爵位不传三代”。到我们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情形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啊?

过去很多人引用这段话,往往认为毛主席在讲干部问题,讲思想问题。但人民自己也要警惕尚武精神的堕落,警惕那些想出钱逃过征兵义务的邻居,否则就没有资格当国家的主人。

后来,毛泽东又引用了王安石的诗《金陵怀古》前四句是这样的: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这段引用的指向更明确了,就是提醒新中国的公民,如果沉浸于和平,不思考自己的现实义务,反而最容易守不住和平。王安石写这首诗之后几十年,宋朝就用历史证明了他的远见。

现在中国很多媒体,说起战争的胜利前景就狂热赞美,迎合市民阶层的狂热;说起服役义务就含糊其辞,甚至用“抓壮丁”来形容强制征兵,小心翼翼地绕过市民阶层的恐惧。这是用庸俗的文化诱惑中国人民堕落,是在挖新中国的文化根基。

所以我要借着俄乌战争的机会,讲清楚征兵制度的历史,把新中国的法律和文化传统再深入说一遍。希望中国人不分地域,不分阶层,都能永远保持炮火下万众一心的决心。

“万众一心”是国歌描述的理想状态,也是应该追求的现实效果。但是从558期的评论区来看,很多人的确已经不认同中国兵役制度的强制性,而且真心相信中国可以永远不用全面征兵,甚至有人认为雇佣兵制度可以给穷人提供上升空间,是一种福利政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督工你认为怎样才能塑造征兵制度的共识呢?

我对军事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我的基础教育。比如说,中学语文有一篇出自《左传》的古文《曹刿论战》,清晰地解释了国民服役共识的来源。相信大家也能背诵,这里我们一起复习前半段。

第一句: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这句话定义了战争性质——是自卫战争,不是侵略战争。如果打败了,普通国人的生活也会受影响,所以没有回避的选项。

第二句: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句话指出了统治者的问题,视角自上而下,不一定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曹刿要从普通人的角度去教育统治者。

第三句: 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直截了当地提问,战斗力的来源是什么。而鲁庄公也是个懂事的,没有回答说我准备了多少辆战车,多少把强弩,青铜技术比邻国强多少。而是首先分析社会动员力。 鲁庄公说,消费品过剩的时候,我不会浪费,而是分给别人,这算不算卖命的理由? 曹刿说,这是小恩小惠,而且只能分给你身边的人,老百姓不会为少量不普及的福利就积极从军。 第四句: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鲁庄公又表示,我狠抓意识形态,祭祀仪式古典庄重,该花钱就花,能不能鼓舞国人去打仗呢? 曹刿说不行,这是脱离现实社会搞意识形态,只能是战斗力的锦上添花。不能决定战争胜负。 第五句: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最后,鲁庄公展示了自己的最大政绩——维护法制。事实清晰的纠纷就按照事实判决;事实不清的案子,我也能尊重法理和常识,给出一个相对公正安排。 曹刿表示,这才是统治者最应该做的事情。因为公平和法制可以制造安全感,提供平等的公民身份,建立一个值得保卫的社会。我作为国人的代表,也要上战场。

20世纪的时候,大多数家庭没有买书的预算,乡村中学也很少有图书馆,绝大多数学生家里连新报纸都很少见,教科书是学生能接触到的主要文化资料。所以当时的教科书,选内容不仅要考虑本科目的教学需求,还要考虑为学生提供基本的通识教育材料。我认为,课本选入《曹刿论战》这篇经典文献,不仅是要我了解古典文学,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军事教育的一部分,让即将达到服役年龄的年轻人知道士气的来源。

东周时代距离当代中国几十个世纪,但是社会结构有相似的地方。春秋诸侯国,组织军队要动员住在国都的“国人”。这些“国人”的权利、义务和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现代国家公民,规律可以相互参考。

曹刿认为加强法制可以增加战斗力,后来孙子兵法说“上下同欲者胜”,都是一个意思——能高效化解内部矛盾的社会,就能在士气、人力两方面都占据优势。所以558期节目结尾我说:征兵动员制度对于北京、上海的居民、对于“山河四省”或者其他地区的中国人,都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

在阶层越来越复杂,社会内部矛盾越来越多的今天,如果我们希望国家战时有共识,有动员力,在和平时期就要强调平等和法制,最起码要做到程序和形式上的平等,然后才能有用不完的动员能力,随时威慑敌人。

社会的现状大家都看得到,因为地域差异,年轻人得到的国家福利和教育机会极其不平等。山河四省和身边的京津大城市有明显差别。所以588期的评论区有人赌气说,如果真有一天开战了,要大规模征兵,第一轮请按照985大学录取率来分配指标。

这句话不是开玩笑。我们试想一下,同样是大学生从军,一个人说,国家给我了公平的待遇,有希望的前途,所以我愿意拿出两年时间保卫这个社会。另一个说,本省高考太难了,上不了好大学,我决定中间去当兵,赚一点义务兵补助,也为将来考研换优先录取资格。如果遇到艰苦漫长的战斗,这两种士兵谁的战斗力更强,不言而喻。

而且大学录取只是第一步,就算上了同样的大学,户口不一样,就业资格也不一样。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关键词“京内生源”。可以打开百度,用“京内生源+岗位”做关键词搜索,你立刻可以看到一大批中央机构给北京户口留了近一半的招聘指标。

更神奇的是,3月3日,负责就业和劳动关系的国家人力资源部有一份公开招聘公告,全部岗位都强调只要“京内生源”。下面报考条件第一条还特别注明“京内生源指已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的毕业生,不含北京高校集体户口毕业生。”所以,就算通过了艰难的高考,到北京读了大学,后续的发展机会还是有明显差距。

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rcrs_4225/sydwrsgl/202303/t20230303_496191.html

这种就业差异,和平时期可能会促使山河四省的年轻人更多的选择军校,或者入伍当职业士兵,寻求相对公平的上升渠道。但如果真到了战争时期,需要全面扩大军队,这些已经被熟视无睹的惯例,一定是整个国家的巨大隐患。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拥有国歌描述的“万众一心”的军队,希望战时征集的公民冒着炮火,以血肉保卫国家,工作重点就不是征兵宣传的力度;而是应该在平时积极推行改革,消除歧视,让普通公民认为这个社会值得他冒着生命危险去保卫。国歌的歌词虽然很短,但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没有一个字是浪费的。这就是毛主席1949年选中这首电影插曲的深谋远虑。希望未来的新中国能对得起毛主席的期待。

感谢各位收看,祝承德老乡节日快乐,也提醒各位观众吃个派,过个圆周率节,我们周五56期再见!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