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睡前消息540】中国不缺气,河北断供暖

6157 字

点击下图观看视频

大家好,2023年1月20日星期五,农历腊月二十九,欢迎收看540期睡前消息。

上一期节目,我介绍了中成药清肺排毒颗粒对抗疫情的理论依据,中医药管理局官方认定新冠病毒属于“寒湿疫”,所以葛又文医生对症设计的药方可以全国通用。

新冠病毒是否算“寒湿疫”还有争议,但是从元旦到春节,冷空气穿越中国,连上海都有差不多一个星期每天早晨结冰,北方人民肯定感受到了普遍的寒意。 今年冬天,北方农村,尤其是河北周围 “煤改气”的农村,普遍出现了天然气供应不足导致的中断供暖。保持供暖的地区,也往往有限购和大幅度涨价问题,导致居民在自己的房子里冻得伸不出手。****

对于中小城市和农村缺天然气的原因,说法很多,有人说供应不足,有人说价格太高,还有的地方说是国际局势影响。网上流传安康市天然气公司的公告,宣布俄乌战争抬高国际能源价格是临时断气的原因。

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宣布:“举一反三,进一步压实能源保供属地责任,对民生用能不折不扣地落实保供稳价措施。”

https://www.yicai.com/news/101649692.html

如果只看这句发言,还是上级官员用套话压下级。但连维良接下来的发言提供了关键信息。静静帮我读一下报道原文:

连维良在发布会上表示,全国采暖季天然气资源总量是足够的。

“我们在采暖季之前组织签订的天然气中长期合同量超出了各地预计需求,进入采暖季以来,实际消费量低于预期。从全局看,现在天然气资源总量是有保障的。”

供应足够,消费量比预期的还少,但基层还是用不上天然气,听起来很矛盾,后面的发言继续做出了解释:

“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城燃企业限购停供天然气问题,客观上是因为随着天然气市场化进程加快,城燃企业气源更加多元,在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情况下,一些企业市场化购气成本过高,而且短期内难以有效疏导,就出现了阶段性经营困难。”

这段话听起来似乎还是不容易理解,1月17日界面新闻的报道说的更清楚一些。静静帮我读几段。。****

https://www.tmtpost.com/6382733.html

中国天然气价格实行双轨制。其中,居民用气由政府调控;工商业等非居民用气由市场定价。居民用气价格一般低于非居民用气。

对于一二线的城市燃气公司而言,价格相对较高的工商业用户收益可以对冲居民气的亏损。但对于乡镇燃气而言,主要客户为民用,缺乏工商业市场支撑,一旦民用气无法顺价,就会很快出现亏损。

我总结一下,居民用气不赚钱,必须靠附近发达的工商企业平摊成本。农村没什么工商业,所以企业不愿意赔钱送气。

这和476期节目分析四川空调用电问题的结论是一致的,无论冬天夏天,保持屋子里稳定的温度都需要消耗能源。工商业是能源消费大户,出价更高,而且需求稳定,居民只有蹭上附近的工商业企业,才能享受稳定且廉价的能源供应。所以,如果居民真的想要稳定的室温,只要气候变化不至于制造伤亡,就应该优先保证企业用电,这是一条残酷而现实的规律。

中石油一内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每年3月,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分公司和下游城燃企业签署全年天然气购销合同,每年9-10月补签冬季保供增量合同。若冬季合同民用气量不够,需购买合同外较贵的气。

过去北方很多家庭都有存煤的仓库,但天然气不能存在家里,甚至也不能存在一般的基层天然气公司,所以居民花钱买天然气,不是直接买商品本身,而是购买在指定时间和地点烧气的权利。这份权利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价格,冬季集中购买的时候更贵。如果强行要求企业保持价格稳定,那企业就会消极抵制,不供气或者少供气。

最后,乡镇农村缺乏调峰设施,也给农村安全供气带来一定挑战。

“在农村建设调峰设施,成本投入比城市更大。农村用户分散,气量规模小,因此投资回报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上述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这让调峰设施在农村很难真正建设起来。

这条原因,才是最无解的问题。天然气管道建设成本高,还有漏气爆炸的危险,必须密集维护。天气冷的时候,分散的农民都想用气,贵了用不起,便宜了企业又没钱维护基础设施。所以,我还是要把2019年第54期节目提出的“农村取暖不可能三角形”拿出来再用一次——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如果不打破农村分散居住的现实,没有任何方式能同时兼顾安全、环保和取暖三个方面的要求。

今年的情况就是只保了两个角:

政府一刀切要求拆掉煤炉子,烧气取暖,满足了上级提出的环保要求;

公司要筹集经费,保证管道安全,能亏本卖居民取暖气就不错了,所以不建调峰设施。

安全和环保两个方面都保住了,放弃全面取暖是必然的结果。

这里我倒是要替政府辩护一下,北方人民冬天并不是自古以来就能烧煤取暖的,不能说过去北方居民放开烧煤啥事没有,现在政府乱改造剥夺了基本人权。

80年代的时候,我去过很多北方农村,就算是过年那几天,农民普遍也只是借着做饭的机会,在灶台里多塞几把秸秆,把炕烧热一点,让人睡得着觉,也有个能坐下的地方。至于说屋子里的气温,的确整个冬天都保持在伸不出手的状态,然后在炕沿上摆一个小火盆,点几块小木柴,勉强烤一下手。这种水平的取暖,实际上并不关心“室温”,和现在的取暖完全是两个概念。

这是因为中国大多数地区人多森林少,煤矿产量当时也不够,农民家庭最稳定的烧柴供应,还是自己的秸秆,加上一些灌木、牛粪,都属于很经不起烧的“软柴”。就这些软柴,还要仔细规划,保证在下一次收获之前不至于没柴做饭。所以,在90年代中期之前,如果不是木材过剩的山区、林区,几乎没有几个农民家庭会在冬天把自己的房间烧暖。只有少数富裕家庭,尤其是有人在城里工作的家庭,才会专门设一个取暖的铁炉子,白天烧一点煤,让屋子里能伸手写字。

1990年之后,农村用煤烧土暖气的比例逐渐提高,但也始终不到一半。根据我的记忆和大气统计数据,煤炉和土暖气全面普及的时间,应该在1999年到2005年之间。1999年,中国煤炭产量13亿吨,人口12.5亿,人均煤炭产量终于超过了一吨的临界点,同时农村劳动力普遍外出打工,给家里的汇款足以在冬天买一拖拉机的煤取暖。从这时起,中国北方人口才普遍烧铁炉子,才开始在意“室温”指标。可以说,烧煤取暖烧热房间,是一个不到二十年的新习惯。****

这些土暖气和小煤炉的燃烧质量很差,半个冬天就会用烟尘堵死烟囱。很多观众应该和我一样,有定期拆掉烟囱,到户外敲打清理的经历。更多的烟尘随着烟囱排出去,制造了严重的污染。一个村子几百个小煤炉烧掉的煤,可能只相当于热电厂一个大锅炉的百分之一,但是两者对空气质量的破坏基本相当。

所以从2005年开始,中国北方天气急速恶化,冬天的雾气越来越重,我2010年有一次坐火车从北京去西安,沿途1000多公里,大多数地方的能见度不足50米,甚至是不到20米,火车仿佛在一部恐怖电影里面行驶。2013年左右我住在河北廊坊,冬天经常会遇到能见度10米的天气,而且可能雾气也吸收了一部分声音,整个城市几乎是一座死城。当时只要冷空气一周不来,雾霾就有机会冲击中国互联网热度第一话题。

严重的雾霾说明,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承受不起每家一个小煤炉的污染。不解决雾霾问题,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中国北方谁也活不好。但是,供暖的需求一旦产生,就不会消失,所以国家很自然地拿出了煤改气的方案。

可惜中国是一个天然气资源不足的国家,最近几年人均gdp才刚过一万美元。所以,无论俄罗斯打不打乌克兰,无论天然气供应够不够,农村居民都肯定用不起。从天然气本身,到复杂的管网和调峰设施,都超出了农村居民的支付能力。现在是政府强压着企业底价供应,觉得算是尽到了责任,没想到企业还有限购和断气的选择,所以煤改气的农民只能冻着了。

对于这种难题,我还是说一下老观点。前面反复引用那个三角形,除了边缘的三个要素之外,中间还有四个字“现有住房”。和城市公寓房相比,农民分散的住房有三个特征:

首先是材料不保温,散热快;

其次是相互之间没有遮挡,人均散热面积大;

然后是最重要的分散布置,明显提高了建造管道和维护管道的成本。

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要消灭农村,集中布置住房,一个县最多留十几个居民点,然后才能同时解决环保、安全和供暖问题。你可以不喜欢这个答案,但只要保留现有的农民住房,上面的三角形,一定会有至少一个角砸在你脸上。这是绕不开的逻辑,和任何人的乡土感情没关系。

顺便再说一下天然气断供的相关讨论,前面安康市的通告也说了,这次问题爆发,和俄乌战争有一定关系。欧洲不买俄罗斯的天然气了,抢购其他国家的天然气,推高了价格。而俄罗斯之前找中国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所以也没有准备管道或者码头,不能把过剩的天然气卖到中国。这一点价格波动,砸在已经很脆弱的中国农村天然气网络上,结果就是断供。

俄乌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欧洲慌乱过一阵,一方面担心俄罗斯的入侵不断扩大,想和俄罗斯切断贸易关系;另一方面多年依赖俄罗斯能源,短期内找不到完美的替代品。后来因为政治因素和美国压力,欧洲各国纷纷切断了俄国贸易,夏天勉强顶住了,又出现了过冬恐慌。很多国家担心冬天取暖问题。

我记得当时国内的舆论气氛,是普遍嘲笑欧洲的贸易选择,认为欧洲舍近求远买美国天然气,不和俄罗斯一起维护管道,活该挨冻。甚至中国向欧洲出口几十万美元的电热毯,都能制造全网狂欢,说中国今年要靠中国电热毯活命,导致不想关的企业股票涨停。

没想到,一方面欧洲国家资金充足,快速组织了替代的天然气进口路线;另一方面,欧洲今年是异常的暖冬,节约了大量能源。目前欧洲天然气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已经基本不担心天然气问题了。倒是中国自己,北方大面积断气,又遇上寒潮,上百万家庭挨冻。媒体热度远远不如几个月前对欧洲的关心,这不正常。

尤其不正常的是,中国农村供暖和环保的矛盾,并不是第一年出现。我上面引用的图是2019年做的,原因是因为河北农村换清洁煤连续死人。3年过去了,清洁煤换成了天然气,供暖还是难题。

这说明我们的媒体有两个错误,首先是更关心外国人的福利,本质上是想通过嘲笑外国来获取国内的流量。其次是忽视长期问题,每年供暖季看一眼例行的矛盾,套用一下前一年的新闻稿,话题就算过去了。挖得最深的报道,也只是讨论一下管网成本,这显然只能把问题留到明年。

我作为靠近北京的河北居民,不能总看着老乡年年被折腾,所以我这里还是要把老观点拿出来说一下。希望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时候,能考虑到冬天取暖问题,拿出一些补贴,把农民尽早集中到城镇居住。至于说成本,年年补贴天然气也是成本,补贴之后还是断气挨冻还是成本。宅基地分散浪费更低更是成本。与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如做个长远规划。

取暖的话题说完了,今天是腊月二十九,很多观众应该已经回到自己的家乡过年。这里我想请各位帮个忙,选出过去一年印象深刻的几期睡前消息,转发推荐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请他们也来评价一下我的节目。新的一年,我希望睡前消息有更多的观众,更多的评论和弹幕。

接下来我再说一件上周的热话题,江西萍乡1888万财礼事件,再次引爆了关于江西彩礼问题的讨论。

https://www.toutiao.com/video/7187705905692017207/

这件事知乎官方已经给明确结论了,用户在相关话题下编造事实,把虚拟故事混入其他人的真实描述,被全网转载。现在知乎已经把用户永久封禁,似乎事情过去了。

但是,作为一个每天都使用知乎的老用户,我认为知乎就是这件事的最大责任人,而且知乎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在转嫁责任的同时,自己悄悄调整了推荐内容,企图把事情混过去。

这里我想先回顾一下487期节目,标题是《半年亏8亿,知乎守着印钞机要饭》。当时有一段批评知乎滥用虚拟内容的内容,一起回顾一下:

现在知乎的编辑拼命推广付费内容,放一小段煽情和擦边球文字,强行塞到热门话题的热门位置,希望用户为了看完整的内容付费。

这个操作更反映了知乎运营团队的愚蠢。因为知乎最大的长处是提供优质内容,吸引普通用户来知乎搜索产品评测内容。如果收费的内容是真优质,那知乎等于收了自己一笔广告费,削弱了内容生态。如果收费的内容不是优质内容,那就更愚蠢了,用户只会受骗一次。与其到知乎来交会员费,看编出来的二流小说,还不如去网络书站充值,起码网络书站尊重用户的智商。

从知乎创建到现在,知乎有很多作对的地方,比如说鼓励制造高密度信息,鼓励不同观点相互碰撞,公平展示,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搜索引擎功能。但知乎运营团队从来没有正确用过影响力,说明团队骨干必然根本不理解过自己的网站。我甚至怀疑,主持运营的人根本就没作为普通用户用过知乎。如果不把这些人完全换一遍,知乎接下来还会有更大的亏损,闹更大的笑话。

当时我说知乎的运营团队如果不换一遍,还会闹更大的笑话。从接下来几个月的发展来看,知乎的运营团队果然没换。因为知乎继续鼓励用户创作虚拟故事,最好能加入他的盐选专栏,和知乎合谋,把虚拟内容混入真实内容,骗用户看一个开头,往下看就收费。

我从首页进入了知乎招募“盐选”团队的页面,看到两组问答,请静静按照睡前消息的方式提问,我来回答:

什么是盐选作者?

盐选作者即盐选专栏的签约作者。盐选专栏是服务于盐选会员的付费专栏,分「知识专栏」和「故事专栏」两大内容类型,成为盐选专栏签约作者,是在知乎实现内容变现小目标的主要渠道之一!

盐选内容的分发主要依托于知乎的社区场景,优质的作品将通过付费回答的形式分发给上亿用户,盐选签约作者将有机会获得丰厚的分成收入。

盐选作者收益如何?

目前,盐选专栏已经吸引了 2000 多位来自悬疑、历史、言情、科幻、成长等各领域的创作者入驻:

· 知友@没错就是我,将自己的真实职业故事改编成盐选专栏《完美谋杀:一位老刑警笔下的7个真实重案故事》,获得了单月最高 20W 的收入。

· 知友@七月荔,创作的古言情专栏《洗铅华:恶毒女配生存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获得了将近 40W 元的收入,目前已售出影视版权和纸质书版权。

· 知友@姓谁名谁,在社区问题下创作的长篇小说 《晴天爱雨靴》,被挖掘制作成为盐选专栏,上线首月分成收入超过 60W 元。

过去一年多,我用任何方式打开知乎首页,或者是看热点问题,都会被知乎官方强行推荐虚拟故事,而且没有任何提醒,想方设法让人以为这是真实内容。

这种气氛延续下来,没被收入“盐选”的作者,也拼命模拟这些虚拟写法,而且也的确得到了一部分推荐位,更刺激了他们的写作欲望。各位观众如果在过去一年多用过知乎,肯定也会刷到类似的首页。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我刚刷了几次首页,就被推荐了文章“爆料老板的萌照”,假装和下面的自述都是用户的真实自述。

但是点进去看,明显是一篇缺乏脑子的快餐轻小说:

还好这还只是一篇独立文章,没有插入普通话题,危害不算大。所以我再刷了几下,被推荐了一个话题:“你遭遇过最耻辱的事是什么”,这是最典型的分享感受式话题。

不用点进去,我都知道被推荐了一部模仿网文套路的脑残文学。点这个作者的名字,进去的画风惨不忍睹。这个ID显然已经摸到了知乎推荐的套路,一篇无脑文章,在十几个话题下占位,最终抢到了首页推荐资格。

明天就放假了,观众也不缺时间,我决定花半分钟读一段知乎的首页推荐文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69407/answer/2845550683

这样的文字能上首页推荐,而且过去一两年时间高密度轰炸每一个用户的首页,混淆现实和无脑爽文的界限,知乎显然是在赤裸裸地鼓励用户编造1888万彩礼的故事。可以说。知乎就是这次1888万彩礼的主谋,被删掉ID的那个倒霉用户,只是被知乎利用又抛弃的替罪羊。

当然最近也有好消息,就是在1888万彩礼事件爆发的第二天,知乎首页风格变了,原来每次刷屏都跳出来的假故事几乎消失了,过了四五天才慢慢恢复,但也远远不到原来的水平。上面几个例子,都是我刷了好一阵首页才刷到的。这说明,知乎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1888万彩礼故事的责任人,所以要暂时调整首页推荐算法,避避风头再说。

这里我对知乎官方撂句话,要是从此改邪归正,永远不把虚拟内容混进真实内容,那事情也就算过去了。要是过几天总惦记哄着那几个盐选作者玩,又来悄悄打擦边球,肯定还会惹出更大的事情。而且下次出事,用户肯定会想起这次1888万彩礼事件,想起这次的替罪羊,到时候全网声讨,知乎现在的运营团队会把整个社区搞死。

最后分享一个536期节目的后续消息。

那一期节目的标题是《献祭两个副总理,越南要走出疫情危机》。

https://www.chinanews.com/gj/2023/01-17/9937707.shtml

1月17日,越共中央委员会召开会议,批准国家主席阮春福同时辞掉三个职务:国家主席,政治局委员,国防与安全委员会主席。阮春福是2021年当选国家主席的,任期本来应该到2026年。

越共中央会议指出,阮春福同志要对2位政府副总理、3位部长防疫期间的行为负责,所以不仅辞去职务,还辞去工作,直接退休。越南这一场追究防疫工作责任的内部斗争,力度远远超出了我们之前的想象。

540期节目到此结束,下一期是541期春节特别节目,我想全面聊聊我对“社会化抚养”概念的理解,欢迎大家春节假期捧场。我们年后再见!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