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睡前消息419】俄国手机厂选鸿蒙 华为拒绝“善意”?

5593 字

点击下图观看视频

大家好,2022年4月15日星期五,欢迎收看第419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这个问题是提给前华为工程师孙宏宇同学的。

3月27日,俄罗斯媒体发布消息,因为美国方面的持续制裁,谷歌正式停止向俄罗斯BQ手机公司提供安卓系统的服务支持,并且关停了所有的服务、运营权限。俄罗斯BQ公司的高管表示,已经在内部测试华为的鸿蒙OS系统。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341614

3月28日,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2021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最近有些国家和地区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很复杂,华为还在谨慎的评估中,目前鸿蒙OS还没有海外发展计划。

督工,华为自己也被美国制裁,无法继续使用谷歌技术,不得不宣布自研操作系统“鸿蒙”。按照正常逻辑,华为肯定应该希望支持和采用鸿蒙系统的手机越多越好。为什么华为要拒绝俄罗斯方面的合作意向?

俄罗斯自己主动入侵乌克兰,招来了最严厉的制裁,制造业基本上就不用指望再发展了。如果发生最坏的情况,中国彻底和西方断绝经济联系,俄罗斯企业也许是最坏情况下的唯一合作伙伴。但从当下的处境看,华为不能、也不想和和安卓阵营割席;更不想因为和俄罗斯企业合作而和中国之外的安卓市场以及安卓开发者阵营彻底决裂。所以华为只能拒绝俄罗斯企业的合作请求。

华为做出当下的选择,从技术角度应该怎么解释呢?

这里我首先推荐一下知乎答主 @醉卧沙场 在“鸿蒙系统到底是不是安卓系统?”这个问题下面的高赞回答。不仅专业而且非常全面,我下面的解释内容也没有超出这篇回答的范畴,不过醉卧沙场大大的回答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可能还是有些专业门槛,我会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站在华为的立场,如何看待安卓系统、鸿蒙系统和华为当前面临的问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3450270/answer/1920271480

谷歌主导下的安卓系统可以分成两部分:

一大部分是开源的操作系统内核和开发接口部分,可以简称为安卓本体;另一小部分是由谷歌自己开发,而且不开源的谷歌系应用,比如Google Play下的谷歌地图、gmail,我们称为谷歌系应用。

安卓本体已经被全世界手机厂商、开发者和用户所认可,而谷歌系应用也是全世界大多数手机用户必装的软件。一家厂商只要获取到开源的安卓本体,再从谷歌公司获取到谷歌系应用,就可以组成一个全世界用户需要的手机系统。

安卓本体和谷歌系应用都在不断进行版本更新,其中安卓本体的更新除了谷歌维护的部分以外,还有来自全世界手机厂商和开发者的贡献,代码量有上亿行,已经不是一家公司能完全控制的数据了。

各家手机厂商在获取安卓本体代码后,基本上都会进行有自家特色的修改,也会开发一些针对这种特色修改的特色应用,实际上是各家厂商自己二次开发安卓本体,再加上谷歌系应用,组合成自己的手机系统。

相对于安卓本体来说,手机厂商既是上游也是下游——它们在上游做贡献,下游通过使用获益。比如三星公司要做手机,它在开发自己的手机系统时,只需要把安卓本体的代码从某一个时间节点开始拷贝一份,然后从这个节点进行自己的开发。以后如果安卓本体更新了,它可以选择把自己的修改和更新后的安卓本体重新合并(rebase),相当于把自己特有的补丁给更新后的安卓本体打一遍,再装上谷歌系应用软件就可以发布。

现在,华为被谷歌限制了安装谷歌系应用,但是谷歌并没有权限完全禁止华为使用安卓本体。而华为还想继续卖手机,那么华为面临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两点:

1是短期问题。因为被禁止安装谷歌系应用,华为失去了对谷歌系应用有刚性需求的用户群体,国际市场销量受影响。

2是长期问题。华为手机以后可能面临更多限制,如果始终不能掌握系统开发的主动权,可能在下一个手机时代来临时被抛下车。

而在我看来,华为公司的诉求也可以总结为两点:

1是短期目标。努力维持现有市场和销量,保持在手机市场的存在。继续抓住不依赖谷歌系应用的用户群体。

2是长期目标。希望在更远的将来成为手机系统和生态的引领者之一,地位接近于现实中的谷歌和苹果。

两个目标相权衡,短期目标显然更重要,更紧迫,所以华为不会主动和俄罗斯公司进行任何绑定。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要理解华为的选择,首先要搞清楚手机操作系统的地位。孙宏宇你能不能给我们这些行业外的人做一个通俗的科普?

操作系统位于硬件之上,应用程序之下,是硬件、软件、用户三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它提供了一个软件层面的平台,可以把硬件资源表达为程序可以调用的结构化数据对象,比如把算力资源CPU表述为进程,把暂时存放数据的内存单元表示为用二进制数码地址空间,把磁盘这样的物理存储介质表示为人类可以理解的树状的文件系统。另一方面,操作系统又把来自用户和其他应用程序的需求,表达为一个个数据处理、数据储存和数据传输的任务,调度硬件资源将这些任务依次完成。   但仅仅这样说,还是很难在“操作系统”和“非操作系统”的软件程序之间划出一道清晰的界线。操作系统的本质是资源调度,但一个只有资源调度功能的内核,也无法实现任何功能。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至少应该包括内核同硬件层面之间的接口层,以及内核同其他上层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层。而这样以来,又会把一些非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组件算成操作系统的一部分,比如图形化的用户界面。

我们平时使用手机和电脑的大多数时候,并不会直接使用操作系统,而是使用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操作系统之上的应用程序,功能是让我们和操作系统进行交流。用户界面和操作系统内核之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我们熟悉的Windows、安卓手机、Linux的界面,都属于外壳,也就是Shell。这个英文名称选择得非常精妙,原意是贝类的外壳,而用户界面也像贝类的外壳一样,代表了我们大多数时候看到的操作系统的样子,外壳既是把内部同外界隔离的一道屏障,也可以在需要时打开,让外界和系统内部进行受控的交流。

外壳的设计固然也很重要,但系统的好坏根本上还是要看内核的资源调度机制和接口层好坏。拿房子比喻一下,操作系统的内核就是钢筋水泥的结构件,虽然住户往往只能看到粉刷好的墙面和装修效果,但基本功能要看钢筋水泥。如果钢筋水泥结构问题太大,在界面上怎么装修都无法弥补。

具体到华为鸿蒙事件上,就是谷歌宣布,某种规格的钢筋不许华为再用来盖房子了,同时市面上的钢筋只有谷歌出售。华为不想放弃盖房子的事业,那选项就不多了,或者是偷着用不让别人知道;或者是买来这种钢筋,自己加工一下让人看不出来;但这都不是妥善的办法。

从市场角度说,华为可以先放弃钢筋,按照过去的经验,建纯混凝土的房子。这样的房子,和新房子看起来区别不大,原来的门窗装修内饰还能使用,家具家电还能摆进去,如果不遇到极端情况,也不会出大问题。然后华为才有机会保持行业存在感,收集一些资源,考虑自己炼钢生产钢筋。

在自己的钢筋做出来之前,华为期待的合作者应该是能接受缺钢筋房子的装修队,也就是有实力的应用开发者。或者是能炼钢造钢筋的企业,也就是有自己的优势数字产品线,能自己开发操作系统,愿意和鸿蒙搞兼容的公司。俄罗斯的BQ手机公司显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

就算不和俄罗斯合作,华为还是要打破美国压制,赢得长期市场。华为有哪些可行的技术策略吗?

从技术路线上,华为是有选择的,但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我来逐个分析一下。

第一种方案:像以前一样继续使用安卓本体,但是不安装谷歌系应用。

现在市面上的华为手机,也可以自己安装谷歌系应用,但新手机到手后还要自己安装基础应用,已经足够劝退很多用户了。所以这种方案只能抓住那些不依赖谷歌系应用的用户群体,也就是国内市场,必然只是一个短期方案。

第二种方案:重写全部安卓本体代码,重新写一个各种接口和功能都和安卓100%一致的系统,保证良好运行安卓生态中的软件。

这在理论上虽然有可行性,但任务过于庞大和复杂,几乎无法由华为一家公司完成。这个方案除了要保证功能和接口与安卓系统完全相同以外,各项性能也要和安卓系统不相上下,而且安卓本体每次更新,华为都要效仿,并自己用另外的方式也实现相同的更新,否则慢慢就会不兼容。这和直接拷贝安卓本体或者和安卓本体重合并(rebase)是完全不同的技术工作。

发展到今天,安卓本体部分的每次更新也不是靠谷歌一家完成的,华为如果直接重写,等于要华为一家公司和全世界的安卓开发者去拼技术力量。成本极高,难度极大,后期维护成本更可怕。从技术积累的角度看,重写安卓可能对未来有些提前布局的作用,但在那之前,华为手机业务恐怕已经垮了。

第三种方案:彻底放弃对安卓系统的兼容,重做一个包含整个软件环境的系统,和安卓势不两立,就像像现实中苹果iOS和安卓的关系。

这就是要重建软件生态了,听起来很爽,但是华为恐怕没法说服全世界的开发者、厂商以及大量手机用户一起来“开辟鸿蒙”。当年iOS和安卓都是出现在千载难逢的时代窗口,才能打败老系统成为市场主流。现在iOS和安卓这两大手机软件生态都已经相当完善,想立刻重建一套软件生态,完全是好高骛远,脱离实际。

第四种方案:以不影响安卓系统兼容性为前提,重写部分能重写的安卓本体代码,不急于同安卓分离,但努力尝试新的路线。

既然彻底另起炉灶不可行,那就搞两个鸿蒙,一个是真正的新系统,完全不考虑对安卓的兼容,作为未来的技术积累。同时,让另一个山寨鸿蒙跟着安卓本体的进化走,保持对安卓的兼容。

前一个真鸿蒙的雏形要对外开源,寻求合作机会,但是在它真正成型并获得足够广泛的认可和开发支持前,不急于替换现售手机的系统,保住销量。然后在不影响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慢慢把第一个鸿蒙系统内核的成熟部分跟第二个鸿蒙系统进行组合,逐步把第二个鸿蒙的接口层和应用层放在第一个鸿蒙的内核上面,合并出一个还在安卓软件生态系统内的鸿蒙系统。这样做的话开发成本可接受,难度可接受,风险也不高,后续维护成本也可控。

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也是华为正在做的事情。只是因为国内的宣传方面一直不区分两个鸿蒙系统,所以在造成一些人产生莫名其妙的乐观同时,又在一些人那里造成了过度的悲观。

最后我总结一下,在美国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前提下,华为手机无论如何都会在海外市场遭受短期重大挫折。目前华为能做的只能是努力保住现有国内市场,同时努力维持安卓生态环境的友善度,不放弃未来的希望,苦练内功,等待时机。至于和俄罗斯BP公司绑定的方案,等于立刻和整个安卓生态为敌,对抗全世界。考虑到俄罗斯的国力和俄罗斯BP公司的技术能力,这不是明智的选择。

接下来分享一条生物方面的技术进步。

3月22日,国际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学与健康研究所的最新成果。这个团队没有做转基因,用人类多能干细胞逆向制作造出了8细胞期胚胎样细胞(8clc),这是一种全能干细胞,有独立生长成为胚胎乃至成长发育的能力。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625-0

之前的研究已经可以把多能干细胞恢复到囊胚期的内细胞团状细胞,本次研究把恢复的进度提前到了8细胞期。在受精卵分裂到8细胞期之前,受精卵的基因组暂时沉默,等分裂到8细胞阶段的时候才会激活合子基因组,开始分化,8细胞期的受精卵还是全能细胞。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7970797870151125

所以这次实验是一次巨大的突破,在不改变任何遗传信息的前提下,让成熟动物重新产生了全能性细胞。

中学课本有个概括性的说法,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折一根柳条可以种出整棵柳树;而普通动物细胞没有全能性,断一根手指都不能再生。“克隆”这个词的词源,就来自植物,意思是葡萄扦插繁殖。1996年英国造出第一只克隆哺乳动物,多莉羊,就是用体细胞的细胞核,和一个健康的去核卵细胞组成了一个新的受精卵。这是因为普通动物体细胞不具备全能性,必须借助卵细胞里的各种信号因子才能启动胚胎发育。

之前我们在第313期节目中介绍过,日本九州大学林克彦教授团队也实现过体细胞和多能干细胞转化成原生殖细胞和卵泡。但这些操作产生的是基于自身遗传信息的生殖细胞,而不是和自己遗传信息完全一样的早期胚胎。也就是说,在本次中国实验之前,如果不依赖其他人类的卵细胞,一个人还不能克隆自己的。现在,100%自体克隆终于有了理论可行性。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e0237

本次实验的另一个重大突破是流程快速可控。中科院团队发明了化学“鸡尾酒”方法:不断添加和调整试剂组合,观察细胞是否正常生长,以及是否表达出全能性,最终筛选出能完成转化的试剂组合——增强型4CL培养基。经过检验,这些人工制造的8细胞期胚胎样细胞,和正常人类细胞在相同阶段有相似的甲基化水平。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239725129973724

研究过程中,团队发现了两个多能干细胞向8细胞期胚胎样细胞转化的关键控制基因。如果敲除这两个基因,细胞就不再转化为多能干细胞。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239725129973724

这个发现,最直接的效果并不是用来克隆人,而是制造器官。回植到小鼠体内的8细胞期胚胎样细胞发育成了胎盘样组织,很有可能实现着床,从母体获得养分继续发育。原先的多能干细胞技术只能培养一些组织,本次实验获得了全能干细胞,就有可能培养更成熟的器官。虽然这一设想离应用还很遥远,但是人类在未来定做和自己基因一致的器官已经具备了理论上的可行性。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expert_6593.html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重要论文有四位共同第一作者,分别是阿卜杜勒·马齐德(Md. Abdul Mazid)、卡尔·沃德(Carl Ward)、骆志伟和刘传宇。论文还有四位通讯作者,分别是刘龙奇博士、米格尔·埃斯特班(Miguel A. Esteban)教授,李文娟博士,以及刚才提到的阿卜杜勒·马齐德(Md. Abdul Mazid)。世界各地的优秀成员,共同组成了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这是个好现象,中国正在和美国一样,成为世界优秀人才的交流中心。

接下来纠正一下411期的一个错误,复星复必泰疫苗是通过美国辉瑞公司拿到的德国BNT技术。我当时把这两家公司的关系搞反了。

411期,我提到中国优先选择了灭活疫苗,然后慢慢开发mRNA疫苗。当时我把主要原因归结为技术储备不足。后来评论区有观众指出,中国的另一个短板是满足不了mRNA疫苗对冷链的苛刻要求。辉瑞与德国BNT研发的新冠疫苗必须存储在零下70度的超低温环境中,而莫德纳的疫苗也需要全程零下20度的冷链运输环境。如果升温到2-8度的常规冷藏,只能保存30天。

https://www.sohu.com/a/432252849_260616

美国为了运输辉瑞和莫德纳的疫苗,调集了857辆可以满足苛刻要求的特种大型冷藏车。而中国新冠疫苗运输专用冷藏车1400辆,其中4.2m以上冷藏车车型占比约39%,也就是546辆,比美国少了300辆。考虑到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人均特种冷藏车保有量就更少了。而且中国冷藏车的地理分布也不均匀,华东一地的冷藏车占有量比西北、西南和东北三个地区加起来还多。到时候调配也是麻烦。

这意味着2020年中国不可能快速组织出mRNA疫苗所需的基础设施。但灭活疫苗和腺病毒可以在2-8度的标准冰箱中存储,所以中国优先开发灭活疫苗属于情理之中的选择。但是中国现在也在努力测试国产mRNA疫苗,不意外的话会在几个月内开始陆续面世,对应的冷链硬件也应该准备起来了。

419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文字内容随后会发在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如果你喜欢睡前消息的内容,请用各种方式帮我们转发。我们周日再见!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