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睡前消息189】张桂梅校长和辞职在家的学生都没错,那就是社会错了

6562 字

《张桂梅校长和辞职在家的学生都没错,那就是社会错了》

简介:评价张桂梅强硬拒绝“全职太太”的捐款,介绍煤浆管道技术的利弊。

封面:

“全职太太”

不喜欢就可以不做?

大家好,2020年11月3日星期二,欢迎收看189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上周最热闹的新闻之一,是云南女子中学张桂梅校长和她的学生之间的交流。2018年张桂梅校长培养的一位女生回学校捐款。张校长知道她辞职在家没有工作,不仅不接受捐款,还非常严厉地赶她走。

事后,张桂梅校长和这位被赶走的女生都做了解释。张校长认为不工作就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脱节,最终家庭生活也过不好。被批评的女生说自己现在已经找到工作了,督工你怎么看待这个新闻。

https://news.163.com/20/1030/19/FQ79ISFS0001899O.htmlopen in new window

我看了一下那位被赶走女生的解释。她从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工作过一段时间,在上海每个月收入三四千。2017年结婚怀孕,暂时辞职回家。2018年她回学校的时候,是带着孩子去的。2019年,她找到一份特岗教师的职务,到现在一直是在岗状态。从这位女生的具体情况看,我结合自己家的经历,现代社会小家庭抚养子女的压力是辞职的主要原因。

这里我先抛开她的情况不说,聊聊我家的情况。

我1981年出生,1986年就上学了,从小学到大学,同龄人普遍是1979年出生,比我大两岁。之所以我比同龄人早了2年读书,就是因为我父母的抚养压力了。

结婚之前,我妈妈是乡村教师,我父亲在矿山工作。我妈妈怀孕的时候,离开农村,到矿山附属的中学当老师,从熟人化的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从此要迎接夫妻双职工带孩子的生活。当时国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福利体系,我很快就进入了托儿所和幼儿园,所以父母能正常工作。但是,毕竟晚上还要回家住,所以我父母还有个接送问题。

1985年,我父亲赶上老高中生的末班车,去读大学了,我妈妈在中学教书,经常要晚上五六点下班,最后一个到幼儿园接我,非常麻烦。正好矿区的小学和中学在一起,所以,我妈妈干脆让我提前两年上学,免得下班还要去幼儿园接我。

从我的亲身经历看,就算有80年代国企的福利体系帮忙,就算当时父母的养育标准比较低,双职工带一个孩子还是有很多麻烦,现代人在大城市带孩子就更麻烦了。无论以过去的经历看,还是作为当代父母,我都理解这位女生因为生育问题辞职。

和今天相比,80年代的工薪阶层还有两个额外的选择,或者请父母帮忙,或者从农村雇保姆。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一般和父母住的比较远,而且因为代沟和风险问题,并不愿意让父母来教育孩子。至于说雇保姆,现在中国的就业率非常充分,不像80年代的农村有那么多剩余劳动力,普通职员和蓝领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大,工薪家庭雇一个保姆的代价也不小。所以很多夫妻会在孩子小的时候,选择留一个人辞职在家带孩子。张桂梅老师的学校收的都是贫困家庭女生,毕业到大城市工作,完全靠自己的工资生活,带孩子的压力很大,暂时辞职回家虽然不算必然,但也算情理之中。

所以,这里张校长没错,她教出来的女生也没错,错的是整个社会。个人奋斗和完全的家庭抚养是不相容的,只有足够强大的社会化抚养,才能减轻个人抚养压力,让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女性能独立生活。一对一抚养,当代人往往是在辞职和不生孩子之间二选一。

张桂梅老师是个好人,但是,社会主义不是靠好人来推动发展的,好人只能在局部发挥作用。全面的社会进步必须靠符合生产力水平的制度建设。142期节目,我分析过张桂梅老师把衡水教育模式和军事化管理引进贫困山区的效果,当时我说,贫困地区的中学这样搞,可以让社会相对平衡一些。但如果全省都采取同样的教育模式,对社会,对学生自己都不是什么好事。这就是局部善意和整体制度建设的区别。

张校长自己看到贫困山区的女生没出路,她选择的是找国家要一笔资金开学校,而不是呼吁大家捐款分给贫困女生,说明她也知道用高效率的制度才能解决问题。现在她对自己的学生辞职不满,说明学校规模的制度建设已经不足以推动进步了,国家必须为整整一代年轻人提供社会化抚养福利。

这位辞职的女生,自己是师范学校毕业,可能觉得暂时自己带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更好的选择是,让更多辞职在家带孩子的年轻人去上班,创造价值,这些价值拿出一部分给国家交税,国家再把这位女生雇到社会化抚养机构去上班,替多个成年人陪伴孩子。所有人都会过得更轻松。关于社会化抚养的话题,我今年在国家图书馆有一场演讲全面的论述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马督工|社会化抚养 or 我们配做父母吗?_哔哩哔哩_bilibiliopen in new window

这几天最热的新闻是美国大选,我们马上就要看到结果了,之前的10月23日,特朗普和拜登举行了第二次电视辩论。这场辩论中,总统辩论委员会针对特朗普修改了规则,在候选人单独发言期间,另一人的麦克风将被静音。督工,这个总统辩论委员会是什么来头,以什么身份来控制总统辩论的规则?

我们现在习惯每隔四年就要看美国总统候选人现场辩论,但和美国历史相比,大选辩论的历史并不长,从出现到现在只进行了12次。

美国的第一次总统电视辩论发生在1960年,尼克森和肯尼迪竞选。之后几次大选都没有举行电视辩论,原因是1934年的通讯法案规定,如果一个总统候选人到电视台露面,那么这个电视台必须给小党派候选人同样的电视露面机会,时长只能多不能少。

电视台倒不一定讨厌小党派的候选人,但是两个大党的候选人对面辩论能带来收视率,收视率就是钱。小党派候选人上电视就完全浪费时间了。1960国会暂停了通讯法案,所以电视台把民主党共和党候选人请来辩论。之后通讯法案恢复,电视台都不愿意给小党候选人浪费时间,所以放弃了电视辩论。

1975年,联邦通讯委员会把总统电视辩论定性为新闻事件,并且找来电视台之外的组织进行赞助,这样总统电视辩论就不属于电视台参与的政党活动,不受1934年通讯法案限制,从此每一届大选都出现了稳定的现场电视辩论。

1976、1980和1984年的头三次电视辩论,主要组织者都是美国妇女选民联盟。美国1920年授予妇女完整投票权,当年就成立了妇女选民联盟,鼓励和帮助妇女参与投票。为了给妇女更多的选择,妇女选民联盟比较鼓励小党派竞选,引起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大党不满。1988年大选期间,民主党候选人老布什和共和党候选人杜卡基斯绕开女选民联盟,私下协商辩论流程,确定了哪些人会进行提问。这让女选民联盟觉得电视辩论变成了综艺,放弃了辩论组织工作。

民主党共和党决定抓住这个权利,共同建立了现在的总统辩论委员会,由两党的领袖共同担任主席。

在辩论委员会成立的新闻发布会上,共和党领袖法伦科普夫公开说,总统电视辩论不太可能允许第三党的候选人上台。民主党的领袖柯克说话更直接一,说第三方候选人不应该参与辩论,还说女选民联盟手中拿走举办权是非常必要的,就好比有一个姐姐帮助小男孩写了几次作业,不能允许姐姐一直帮忙写下去。

到了2000年,两党垄断辩论时间的潜规则变成明规则,辩论委员会要求只有民意调查超过15%的候选人才能参加,这意味着小党派的候选人直接出局。从历史上看,只有 1992年大商人佩罗自己砸钱参与竞选,拿到19%的普选票,所以总统辩论长期稳定在两个人单挑的状态。

目前总统辩论委员的主要领导者有三个,排名第一的就是前任共和党领袖法伦科普夫,他还创建了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国家民主基金会。排名第二的是前任女选民联盟主席多萝西,毕竟活动是人家发起的。第三个人叫沃尔克,当过国家民主基金会下属的国家民主研究会主席。

从领导层来看,这个委员会里共和党的影响力很强,但是特朗普好像一直都不是很重视电视辩论,参加辩论也会破坏规则,还经常指责这个委员会偏向民主党。这是为什么?

我们从媒体发展史的角度看一下电视现场辩论的历史地位。

1960年第一次电视辩论。在辩论内容上,尼克松发挥出色,让大部分听广播的人认为尼克松赢了。但是尼克松并不重视自己的形象,衣着打扮很随意,行为也没有设计,被高颜值的肯尼迪彻底压倒。

大约有四百万选民看完电视辩论后决定去投票,其中有三百万投了肯尼迪。

尼克松忽视电视直播的力量,是因为他习惯了报纸和广播时代的选举模式。美国建国的头五十年,被称为党报时代,报社的老板都是政治人物,比如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就创办了《合众国公报》。政党们用自己控制的报纸来宣传自己攻击对手,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自己的报纸上攻击过另一个国父华盛顿,人和报社都被联邦党人砸了。

一直到1833年,美国才有了第一份面向民众的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进入大众媒体时代。整个十九世纪都是报纸的时代,民众很少有机会直接看见总统候选人,必须通过秘书办公室以及报社编辑接触他们的观点。

20世纪出现了无线电,广播开始在美国普及。富兰克林·罗斯福最先发现,广播可以绕过报纸杂志,直接把个性化的声音和观点一起传递给选民。所以,虽然所有报纸都支持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他还是成功当上了总统。

1933年,当上总统才8天,罗斯福就通过广播对六千多万人发表了讲话,呼吁民众不要去银行挤兑,承诺要控制大萧条。这次讲话甚至上了中国的历史课本。

但是,广播讲话毕竟是担任表演,不像电视辩论那样,对手就在眼前。六十年代,电视机刚刚成为平民消费品,大多数政客还不适应直播。当过副总统的尼克松政治经验丰富,但是表现力不行,输给了肯尼迪。

1976年的电视辩论之前,福特总统民调胜过卡特,但是电视辩论时福特张口说了一句苏联没有控制东欧,明显的口误一下子让福特失去了大量支持者,最终输给卡特。再下一届选举中,共和党里根是电影演员出身,非常擅长控制直播节奏,又抢了卡特的总统位置。在这之后,所有候选人都意识到电视节目和电视辩论真的能改变选举结果。1992年大选拉票期间,克林顿还带着墨镜上脱口秀节目吹了一曲萨克斯,非常圈粉。

选民的注意力总量是有限的,电视辩论重要性上升,报纸和杂志对于政治来说就不重要了。现在特朗普不像过去的候选人那样重视电视辩论,原因和电视击败报纸一样,互联网打败了电视。

奥巴马是历史上第一个放弃了八千万联邦竞选资金的总统候选人,原因是他凭借网络宣传,筹集了破历史纪录的7.5亿美元资金,其中接近七成来自互联网募捐,一半来自200美元以下的小赞助者。

为了获得华裔的选票,奥巴马团队还策划了一个病毒式传播活动,用中文写了一封呼吁华人投票给奥巴马的邮件,传遍了整个华人社区。

特朗普虽然在政策上疯狂批评奥巴马,上台后几乎废除了奥巴马全部政治遗产,但是在选举策略全面继承和发扬了奥巴马的互联网思维。今年5月17日的第116期睡前消息,我们就介绍特朗普在英国成立了数据分析公司,名字是剑桥分析,专门从FACEBOOK上获得用户数据,制定选举策略。

推特是2006正式推出的团建,2008年用户数只有四五百万。到了2016年特朗普竞选总统的时候,推特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三亿。凭借推特,特朗普可以绕开报纸杂志以及电视台在内的所有传统媒体,直接沟通到每一个选民,宣传效果远远超过电视辩论,所以他可以和几乎所有媒体作对,同时赢得大选。

今年第一场总统辩论,收视率比起2016年第一场下滑了13%。今年最后一场辩论的收视率,比今年第一场还低14%。这说明选民逐渐忽略现场辩论,早就通过互联网信息决定了投票立场。也许美国大选现场辩论的时代过去了,以后的选举会把主要的辩论挪到社交媒体上。

11月1日,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三峡工程日前完成整体竣工验收。

三峡工程已经建成很久,投入使用也好些多年了,为什么现在才完成竣工验收?

2020年11月1日 无人机拍摄的三峡大坝

三峡工程1994年12月正式开工,2003年双线船闸试通航,首批机组投产发电,2006年5月大坝主体工程竣工。

2008年,三峡完成第一次最高程175米试验性蓄水。2012年全部发电机组投入使用,到这个时候算是完工了。

但是完工验收和竣工验收不太一样。工程造完了,项目方检查施工质量,对照合同检验执行情况,这是完工验收。竣工验收是由政府各个监管机关组织人员,检查有没有违反法律法规,不是水利一家的事情。

打个比方,盖一栋房子,出钱的人会做完工验收,但是各种监管机构也要进行检查。比如说负责规划的规划局,负责建筑质量的建委、质检站;还有消防、人防、环境监测、园林绿化部门要看特定项目是不是符合规定。这些部门都检查合格了,竣工验收才算结束。

三峡这种超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竣工验收范围非常广。现在竣工验收报告还没有对外公开,但当初论证工程可行性时,施工质量只是其中一项内容。还有地质地震,水文与防洪,泥沙与航运,电力系统规划,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生态与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工程投资决算,经济综合评价。这10大课题加起来,差不多就是竣工验收的内容。

大多数课题不能立刻得到结论,要在施工完成后,收集长期运行数据,才能拿出令人信服的报告。比如说,防洪能力需要经受不同降水量的年份测试。又比如说,三峡大坝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体混凝土建筑,建筑物沉降和变形的问题,如果不多积累几年数据,结论就可能经不起质疑。

建设三峡工程是1992年全国人大专门通过的决议,而且是迄今为止由最高权力机构专门批准的唯一工程。

所以,三峡工程竣工验收的规格也史无前例。验收委员会主任由国务院副总理担任。委员会第一次开会,给竣工验收定调,说的是“对历史高度负责”。

按照这个定义,具体负责验收的专家,必须耐心的多收集几年数据,否则是没法对全国人大这个最高权利机构交待的。

10月29日起,中国公民从国外回国的难度又增加了。驻许多国家的中国大使馆发出通知,提高健康证明标准。过去72小时内的核酸检测就能上飞机,现在必须要48个小时内完成病毒核酸和血清抗体的双阴性证明。如果是经过第三国中转回国,必须要在中转国再做一次双阴性测验,同样有48小时的时间限制。督工你怎么看这个规定?

现在不少国家的疫情在加剧,上周法国和英国再次宣布封国,在这个背景下,为了确保中国国内安全,加强对入境人员的管理可以理解。但是,增加的力量应该放在回国以后的隔离和检测环节,而不是制定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政策,直接禁止所有中国公民回国。

从目前全球主要国家的情况看,普通中国人要完成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拿到结果并递交证明,48小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公告里也特别注明,美国的主要机场也不具备检测条件。

至于说中转航班要加一次48小时内的测试,完全断绝了转机回国的可能性。我不知道有关部门制定一个不可能有人通过的规定有什么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对外贸易大国,正常年份有上百万人在外工作经商,保证中国产品能卖到世界各地。

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派遣到非洲的建筑业工人和小商贩。年初疫情爆发的时候,他们先后经历了中国和外国的海关封锁,随后又因为“五个一政策”买不到机票。已经等了大半年了,现在国内疫情好转,航班数量上升,有关部门又抛出一个48小时双阴性检测规定。大多数非洲国家没有随时做检测的条件,甚至没有直接回国的航班。新规定等于直接剥夺了他们回国的权利。

第125期睡前消息,我说通过限制航班数量减少入境人数不是好办法。因为限制航班,赚钱的是票贩子,受到损失的是普通中国人。现在双阴性政策出来,继续提高了回国的门槛,逼着海外中国人包机回国。这笔钱不如让他们花在国内,用来建设隔离设施,雇佣检测人员。中国人可以为出国的选择付出经济代价,但不能说出钱也买不到祖国的保护。

前几年电影《战狼2》和《红海行动》上映的时候,很多部门都宣称,国家付出再大代价,也要保护海外的中国人。但是再好的宣传也比不过实际行动,现在非洲就有一大批中国人有困难,有危险,想回国,我们必须给他们一条出路。否则类似的事情多折腾几次,中国商品和中国施工队再想走出去就难了。

最后和大家分享两条简讯。2018年,我们的微信公号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分析柏林新机场工程为什么拖了12年还是用不上,只能变成停车场。

open in new window

10月31日,这个差点烂尾的超级工程终于开门营业。不过德国最大的汉莎航空公司正在裁员,不知道新机场能不能有足够的客流。

https://new.qq.com/omn/20201101/20201101A01ONW00.htmlopen in new window

10月31日的《求是》杂志登载了一篇习近平(改称国家主席?)亲自署名的文章,标题是《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这篇文章浅显直白,干货比例非常高。就算平时你不想看官方媒体,这篇文章也推荐大家读一下。请静静给大家读一下城市规划部分。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 求是网 open in new window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目前,我国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人以上)和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人以上) 人口密度总体偏高,北京、上海主城区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东京和纽约只有1.3万人左右。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我国现有1881个县市,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这篇文章首先承认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其次反对核心城市的单体规模太大,要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最后宣布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说明今后几年的政策会把人口安排到中东部城市群,城市群的成员是一批大于县城,小于现有大城市的中型城市。产业政策也会向这种靠在一起的中型城市组团倾斜,希望这个信息对大家有用。

好,感谢各位收看189期睡前消息,我们周五再见。没有视频版睡前消息的日子,欢迎大家关注看微信公号“睡前消息编辑部”的每日更新。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