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睡前消息117】不是TVB衰落了,而是香港文化回到了它的合理地位

4962 字

2020年5月19日星期二,欢迎收看睡前消息第117期。这一期还是在外地制作,请静静远程介绍新闻。

3月25日,香港最大电视台TVB公布了2019年报,营业收入36.5亿港币,同比下跌18%;净利润亏损2.95亿港币,比2018年又增加50%。在这之前,香港第二大电视台亚洲电视,就曾因为长期亏损而停播,2018年干脆转去做网络电视。香港电视业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香港现在有三家公共免费电视台,除了TVB,另两家从开播到现在一直在亏损,就没赚过钱。现在TVB也开始亏损,看上去香港电视业的行情确实不好。

但我还是要帮TVB说句话。现在TVB虽然连年亏损,但情况不算太糟。年报显示,最近两年TVB亏损的直接原因,是之前买的债券发生暴雷,可能会出现超过1亿美元的坏账。扣除这笔意外损失,TVB还是有少量盈利的。

不过TVB这几年确实在衰落。从TVB的财务数据来看,2014到2019这六年,收入下降超过四分之一,但成本费变化不大。照这个趋势,就算TVB眼下还能赚点钱,马上也要转入亏损了。

TVB的主要收入是广告和节目版权,这两部分收入都和电视台的影响力成正比。香港市只有700万人,如果只吃这一块的市场,就算做的再好,也支撑不了一流电视台。香港电视台的出路在向整个华人圈输出文化。过去的TVB曾经做到过这一点。

TVB是香港第一家拿到无线牌照的电视台,也叫无线电视台。早年大陆的传媒设施比较落后,直到九十年代才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网的建设。所以此前整个珠三角都在看TVB的无线电视,广告的潜在市场效益大,收费就高。但是TVB有些内容比较敏感,没有大陆牌照,很容易被内地转播台掐内容,甚至只播节目,广告换成自己的。所以,TVB的内地影响力换不成广告收入,只能专心做节目版权。

21世纪初,大陆电视剧市场价暴涨,带动整个华语市场的电视剧涨价。理论上说,TVB只要稳定产出优质节目,就能靠版权过得不错。比如现在已经不知名的电视剧《火舞狂沙》,2005年卖出了20万一集的高价。但最近二十年,香港有号召力的IP和艺人越来越少,出现了明显的市场断层。所以TVB节目的口碑也在崩盘,卖版权越来越难。为了避免亏损,TVB只能进一步削减成本,导致节目质量进一步下降,进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今天落到了全面亏损的边缘。

督公你是80后,对TVB电视剧应该有美好的记忆。你怎么看这些年港剧的兴衰?

从长期来看,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创作力,港剧能在华语圈兴起,主要原因就是香港比其它华语地区更早进入现代都市社会,用直接生活经验制造制造了文化高地,可以居高临下地引导流行文化。

人类有一个习惯,把自己出生时就有的事物,当成自古以来的事物。在很多80后90后的印象中,香港电视剧从来是压倒内地的,我当年也有类似的认识。但实际上,港剧的第一个高峰期恰恰只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刚好领先内地的电视产业半步,制造了港剧“一直很强”的神话。

香港电视传媒产业的起步时间和大陆差不多。香港第一家收费电视台“丽的映声”1957年开播,仅仅过了一年,大陆的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也陆续开播了。“丽的映声”后来发展成香港亚洲电视台,而北京电视台就是后来的央视。

港英政府一度否认香港本地有文化创作能力,要求公共电视台多播放进口节目,推动香港社会西化。这些文化产品脱离社会需求,引进节目明显水土不服。所以TVB出现,准备制作符合香港和华人圈需求的本土节目。1980年,香港总督被迫取消了强制进口节目的规定。

1980年香港人均GDP已经达到5700美元,是台湾省的两倍多,大陆的十几倍。新兴市民阶层形成了现代都市文化,迫切需要自己的娱乐产品。这时香港最大的电影公司是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非常了解大众的文化需求。一旦港英政府不再强制播放进口节目,邵逸夫立即通过股份收购控制了TVB,打通了文化产业链,开始大规模生产港剧。

邵逸夫的TVB后在1980年推出了港剧的里程碑作品,《上海滩》。在《上海滩》的编剧中,邵逸夫开创了一个典型三步模板“先是兄弟情深,然后兄弟反目,最后了解恩怨”,在TVB沿用了几十年。给进入工商业社会的年轻人很强的代入感。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上海滩》的细节问题很多。但对于当时的华语圈观众来说,新颖的黑帮剧模板和前所未有的中国都市生活细节,对旧式乡村文化和古装戏简直是降维打击。TVB电视剧瞬间席卷了华语圈甚至东南亚。把把都市类型剧全面引入华语文化,这就是TVB港剧对中国电视业最大的贡献。

TVB的第二个贡献,是搭建了现代题材的电视剧流水线。很多观众早就发现了,TVB港剧总是用同一批演员、同一批道具、在相似的场地上播出相似的套路。这套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一定特别高,但基本能保持及格水平,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从现代社会中吸取新剧情,彻底压倒了经典历史剧的重复剧情。这种生产模式当然比不上好莱坞的文化工业,但至少是流水线作坊。是华语文化圈生产效率最高的机构。

无线五虎

八十年代,在TVB引导香港电视行业的时候,大陆家庭也在普及电视机,电视一直是家用电器“四大件”之首。当时国内引进了一百多条彩电生产线,到1985年,全国电视机的年产量已经超过1660万台,而且还在进口大量高端彩电。看电视占据了中国人一半以上的休闲时间。

这时候,大陆也在学着拍电视剧,但是还没有一个能独立创造新生活模式的市民阶层,文化创作团队找不到生活素材,只能不断挖掘历史,所以在港剧面前不堪一击。流行港剧把香港塑造成一个人人向往的国际大都市,与大陆平民生活有巨大反差,导致香港超过上海,成为消费文化的代名词。70年代之前很多城市的商场还叫“小上海”,到80年代就流行“小香港”了。

这时候,各级政府也企图用行政命令抵制港剧,但是,珠三角离香港近,个人电视天线成本很低,家家都看港剧,谁也管不住。接下来几年,录像厅征服了所有中国城市,把港剧同步带给内地观众,导致我这一代中国人,无论生活在哪里,多少都会几句粤语。这是港剧最辉煌的年代。

90年代到现在也只有20多年,现在的普通中国人几乎没有看香港电视剧的习惯了,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理解了港剧的崛起原因,就能理解它的衰落。

TVB所有的成功,都体现为引导类型剧,80年代靠武侠剧,90年代靠职场剧和商战剧。这个变化的背后体现了香港和内地的文化落差。80年代全面领先,做什么都能火,90年代落差缩小,只能炒作自己优势最大的都市生活。

但到了21世纪,大陆也出现了很多发达都市,形成了自己的白领文化和本地商圈。港剧里的都市豪门恩怨、白领精英故事,在大陆也常见,不再拥有神秘光环。普通观众也开始注意到香港都市生活的的阴暗面,给流水线作坊生产的电视剧挑毛病。随着大陆文化产业开始挖掘自己的当代生活,普通观众再也无法忍受被限制在一个小城市的故事,港剧就退潮了。

当然TVB也不是没有尝试自救。2004年TVB出品的《金枝欲孽》,开创了宫斗剧类型,至今热潮不退。可以说是武侠剧后,华语电视又一个小高峰。靠这部最后的口碑神剧,TVB影响力一度猛烈反弹,TVB的版权收入猛增,公司利润创新高。

但这也是TVB最后的挣扎了。因为所谓“宫斗剧”,内核还是职场斗争,只不过套了一个宫廷剧的外壳。当代的大陆城市也有很复杂的职场社会,编剧不缺题材;当代大陆还有横店,剧组拍戏的成本比香港更低,所以,就算大陆观众要看宫斗剧,也看自己的,不会因此给TVB增加影响力。

21世纪,香港社会逐渐去工业化,内地社会快速工业化,生活方式发展趋势完全相反,香港文化产业既不能引导内地,也不能理解内地,产品影响力越来越差,甚至不如字幕组带来的外语文化产品。少数聪明的成名艺人和影视专业人员到内地工作。香港文化界甚至补不上这些艺人外迁的缺口。

5月6日,第三十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公布。《少年的你》成为最大赢家,男主女角几乎是本届唯一亮点,但我还是没想到,金像奖把极具争议的最佳编剧奖都发给了它。这说明香港影视业真的只能在筷子里面挑旗杆了。

当然,这也符合正常的社会发展规律。香港几百万人口,在差不多30年的时间里,用文化产品主导十几亿中文人口的娱乐,这是个奇迹,够香港人自豪几百年。现在奇迹结束了,香港文化界应该正视现实,在新的文化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分工,而不是天天怀念过去的辉煌,拒绝融入主流文化。港剧说到这里。静静介绍下一条新闻。

中学物理课本介绍过超导现象。4月30日,国内首条35千伏的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在上海开工,工程建设方是国家电网,项目选址在上海市中心的徐家汇。线路总长1.2公里,预计今年底建成。建成后,这将是世界输送容量最大、距离最长的全商业化35千伏超导电缆。

4月30日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变电站超导项目开工

督公,在上海这种闹市区建超导电缆,是不是说明超导技术已经成熟,马上要普及到全国了?

新闻里用了很多定语形容超导电缆,一般来说,定语越多,事情越小。现在我们还是谨慎乐观,先回顾超导的基本原理,再来看这条新闻。

人类发现超导现象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在超导领域诞生了10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直到今天,超导材料还不够理想,无法大量应用。而且人们对超导的基本原理还不是完全理解。

超导材料发现时间和对应临界温度

从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度来看,最早发现的主要是金属与合金,虽然容易加工,但超导临界温度都接近绝对零度,要用液氦冷却,成本太高,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们又陆续发现一些复合铜基金属氧化物,临界温度提升到液氮水平,算是超导领域的“高温”,所以也叫高温超导。目前超导电缆用的就是这类材料。

当然最近几年,科技新闻提到了一些更新的超导材料,比如高压硫化氢、氢化镧,石墨烯,甚至还有理论上可以常温超导的金属氢,但这些材料都很难在正常压力下使用,加工也麻烦,没法应用。所以最好的材料还是铜基金属氧化物。

铜基金属氧化物的材质上像陶瓷,加工成型也很难,要利用其它材料当结构骨架,才能做成可以用的带状材料,也就是超导带材。目前工程里应用的超导带材已经开发出两代,第一代是铋系材料,第二代是钇系材料。这两种超导带材,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和金属骨架的组合方式不同。

第一代铋系超导带材,是用金属皮包裹超导芯,和夹馅面条差不多。

好看视频-轻松有收获open in new window

这种带材结构要求外面封套的金属导电性好,还要有抗氧化能力,这样才能应付热加工工艺,基本上只能选择银合金。目前国际上生产这类带材的企业主要是日本住友电工。

Bi-2223超导材料微观结构

第二代钇系超导带材则反过来,用铜带当芯,在外面覆盖超导涂层,更像烤冷面,骨架可以用比较便宜的铜,就算生产成品率低也能容忍,所以是现在国际市场主流。

YBCO涂层带材

这次上海徐家汇的超导输电项目,用的就是第二代超导带材。带材是上海超导、上海创导两家公司提供的。但光有带材还不够,还要上海电缆研究所开发专门的电缆。

超导电缆的做法,也和烤冷面差不多,用金属管当骨架,把超导带材缠绕在上面,金属管里通上流动的液氮来降温。外面再套上绝缘层、屏蔽层、绝热层和保护层。

与普通电缆相比,超导电缆最大优势是节能。普通电缆输电时会有损耗,也叫线损,主要是因为导线电阻和接头漏电。超导电缆平时工作几乎没有电阻,也就没有放热,线损可以降到普通电缆的十分之一。就算考虑到液氮制冷消耗的能量,超导电缆仍然比普通电缆的线损少一半。现在全国输电网的综合线损在6%左右,未来超导线缆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一般电缆因为存在电阻,通过电流时会发热。为了防止线路过热被烧坏,各种规格的电缆都有相应的安全电流上限。而且考虑到维护成本,还会进一步用经济电流密度来约束。想要提高传输功率,要么增加电缆数量,或者使用更粗的导线,要么进一步增加交流输电的电压。

但超导体不服从欧姆定律,不管外加电压大小,超导体内部都会产生一个大小基本不变的饱和电流,不用担心过热。一根头发丝差不多粗细的超导带材,饱和电流可以高达几百安培。同等截面下,超导电缆的输电效率是普通电缆的3到5倍。上海这根35千伏的超导电缆相当于传统220千伏电缆的输送容量,或者4到6根普通35千伏电缆,可以节省70%的地下管廊空间,对于房价十万的上海徐家汇很重要。

超导电缆虽然性能指标都很好,但建设成本太高,目前也没有全寿命周期的维护经验,不好说能不能回本。另外,超导电缆要用智能电网管理,因为常温下超导材料是绝缘体,一旦冷却系统就出问题,线路升温就会产生电阻,必须紧急用其他线路替代。这些配套的智能管控系统和应急安全系统,成本都不低。

权衡利弊之后,世界上现在应用超导电缆的案例多不多?

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一系列超导电缆项目。早在2000年,美国能源部就资助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南线公司厂区建造了世界第一组挂网运行的超导电缆。在这之后,丹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德国都相继修建了超导电缆项目。

我国国内第一条超导电缆在2004年建成,是一条33.5米长的试验线路,用的还是第一代铋系带材。这个试验项目位于昆明供电局的普吉变电站,额定电压35千伏,电流两千安培,具备向10万户家庭或4家工厂输电的能力。2011年,在制冷系统达到设计寿命后,项目课题圆满结束。

此外,中科院在甘肃白银市、河南中牟市,也分别建设了超导电缆示范项目。这些项目也都用的是第一代超导带材,国产化率不高,技术前景也比较有限。

上海以前也铺过一条试验性的超导电缆。2013年,上海电缆研究所牵头建设了一条35千伏的超导示范项目,专门在上海宝钢的厂区给车间电弧炉供电。用的是第二代钇系超导带材,代表我国正式进军第二代超导材料市场。但宝钢这条线缆只有50米长。现在又过了7年,上海开始铺设公里级的超导电缆了,这相当于从盆景变成了树林。是一个值得赞赏的进步,但完全取代普通电缆还很难。

好,第117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我们周五再见。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