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睡前消息661】外国有没有张雪峰?

5682 字
高考志愿填报

bilibili
youtube

大家好,2023年10月27日星期五,欢迎收看第661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上半年,在发出一系列争议言论之后,张雪峰宣布闭门养病。8月初,他的辅学机构“峰学蔚来”发布广告,宣布张雪峰恢复健康,亲自指导考生填报志愿。复出的张海峰,收费明显提升,每个客户要交一万五千元,才能得到并非一对一的服务。

之前张雪峰激烈反对普通考生报考新闻专业,引发了网络争议。在相关的话题下,经常有人用你举例子。督工你怎么看待张雪峰的赚钱方式?

我昨天刚更新了自己的付费课程,所以比较关注同行的经营状态。

从公开信息看,张雪峰或许在付费课方面更赚钱,排期都排到2025年了。但在文化领域,最赚钱的业务,不一定是核心业务。如果张雪峰平时不给别人报志愿,如果他之前没有引发那么多的争议话题,肯定卖不掉那么多份付费课。所以我还是重点分析他报志愿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人说起张雪峰赚钱,会说他“制造焦虑”,或者说他“收智商税”。对于这类说法,我有一个简单的检验方式,就是看看其他国家有没有相似的人物。因为全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都差不多,如果某种生意只是靠制造焦虑就能赚钱,其他国家一定也有平行的名人。

我请同事在全世界搜索,发现各国都有庞大的教育辅导产业;如果把范围缩小到“指点上名校”,产业规模还是很大;但如果再具体到“填志愿指导”,的确只剩下张雪峰一个名人了。“制造焦虑”的说法不可信。

别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张雪峰,这又有两种解释:一是张雪峰拥有全球独一份的才能,只是偶然生在了中国;二是中国社会产生了特殊的经济生态位,所以才培育了张雪峰产业。从概率来说,后一种解释更可靠。张雪峰的报志愿生意,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特色”产业。

为了解释张雪峰的中国特色,我先分析一下报志愿产业的来源。

张雪峰并不是一个人。根据企查查数据,过去十几年相关企业增加了几十倍,最近三年产业扩张速度尤其惊人。这么多公司能靠报志愿生存,最基础的原因是中国太大、社会变化太快。

中国参加高考的学生平均年龄19岁,之前经历了12年的校园生活,别说了解复杂的中国,连了解自己都不一定能做到。让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高考分数,在职业和地域方面做理性选择,肯定不现实,父母也未必能替他们承担责任。

我大致观察了网上关于张雪峰的言论。批评张雪峰收费太高的声音,主要来自信息畅通的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这种自带高考特权,本来也不用太费心报志愿的城市。但张雪峰完全不在乎他们的批评,因为报志愿业务的客户主要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看阶层主要是蓝领工薪群体。

张雪峰的利润来源赤裸裸地反映了中国现实,一方面,经济发展很快,普通的低技术劳动力也能进入全国性的劳动力大市场,供养子女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在庞大的就业市场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助,决定花钱弥补阶层之间的信息落差,让张雪峰帮自己画一张社会结构图,避免子女浪费阶级跃升的机会。

这是大国国民特有的烦恼。如果换成一两千万人口的小国,整个社会就像中国几个地级市那样简单,再边缘化的家庭也不会拿出几个月工资去买一张社会结构图。

另外,最近几十年,中国出现了快速产业升级,社会结构也快速变动。每隔十年左右,受益群体就会明显变化,让旧观念显得过时。

比如说我经常举的例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中专一律包分配,而读高中考大学的成功率比较低,很多优秀的中学生会优先选择读中专。90年代中后期,高考扩招和分配制度改革明显降低了中专教育的回报率,但因为信息传递不及时,还是有好几届优秀的学生选择了中专,耽误了个人发展。

又比如说,1998年我报志愿的时候,土木工程和其他传统工业技术一样,很不招人待见。我去全国最好的同济土木工程学院,居然有好几个同班同学是调剂进来的。到了2010年前后,土木工程专业赶上房地产高潮,成为全国最火爆的专业,我当年的高考名次怕是根本没机会。2023年的今天,同济土木工程专业已经是全球排名第一了,但是招生又进入了低潮期,成为全国媒体调侃的对象。仅仅25年时间,风向转了至少两次。

其他职业的热度变化,大家应该也能想起不少,比如十几年前公务员还被本科生看不起,现在是第一选择;纳斯达克泡沫破裂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当程序员没前途,到了2013年之后风向出现急转弯。

这些变化,往往都是事后总结的时候能看清楚,身处其中的时候未必能意识到。就算是阶层比较高的家庭,收集信息能力比较强,也不敢完全相信个人判断。所以社会变化越快,越需要张雪峰这样的人发挥职业精神,给普通家庭当教育顾问。

但是,世界上快速变化的大国,不止中国一家。最起码,美国也有明显的产业升级和阶层升降;印度也在努力工业化。上面的分析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有张雪峰,但不能解释为什么只在中国有张雪峰。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分析中国特色。

先说一个数据,2021年,美国大学的人文类本科毕业生,比2000年减少了一半还多。同时,获得计算机学位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其他的新兴工程学科,毕业生人数也都大幅增长。这说明美国大学很乐意根据就业率调整自己的招生计划。

在这方面,中国和美国有一半相似。在就业环境变化的时候,中国大学跟风开设新专业的热情也很高。就算来不及招聘老师,来不及修改专业课程,也要把原来的专业改一个名字,想办法蹭上新的风口。比如说,在教育部调整名称之前,很多大学已经把自己的图书馆专业改名“信息资源管理”。过去两年凭空出现的大数据相关专业,往往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的传统专业。

但是,如果让某个大学砍掉就业率低的专业,甚至是关闭就业率低的学院,那阻力就大了,难度相当于普通人给自己做阑尾手术,谁也不想站出来得罪同事。包括所谓的“名校”在内,编造就业率保护落后专业,都是基本操作。就在几个星期之前,北京青年报的“北青深一度”发出特稿,揭露了知名大学造假的新手法。

这篇特稿的标题是《进入就业“缓冲区”,超20万毕业生成为科研助理》。作者介绍了科技部数据,2023年有14万个新增科研助理岗位,2022年有15万应届生当科研助理。标题说的20万,是一个只统计到今年7月份的低估数据。

第一个例子调查了西南大学,每月2500元雇一个硕士,工作就是每周花半天时间整理报纸。第二个例子是北京外国语大学,4000元雇本科生,每天随便花点时间送文件,录取率近乎100%。后面还提到了“东北某985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和学校签三个月合同,什么都不干,发5000元。如果愿意放弃应届生身份,可以拿2万。

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四川某大学,学校派出辅导员甚至是系主任施加压力,要求没找到工作的应届生都去当科研助理,反正上报数据的时候,你绝对不能还是找工作状态。

这些例子说明,中国大学宁可挪用国家投资、扭曲就业率,也不愿意直接砍自己的专业,压缩招生。在产业快速升级的同时,中国大学挤压了一大批回报率很低的无效专业。考生就算拿着就业率表格,都不一定能避开这些陷阱,更不要说大多数家庭根本没有时间去调查大学就业率。所以中国家庭需要雇人花时间去手机信息,戳破一部分大学的神话。这就是张雪峰的生存空间。

从上面的分析看,所谓“张雪峰”,核心竞争力就是掌握真实的就业信息。

华科新闻学院院长回应张雪峰言论:没具体数据支持_新闻频道_中华网open in new window

美国的私立大学也想用最少的经费培养出最多的富裕校友,所以类似于张雪峰的美国人,往往在大学管理团队内部工作,拿着本校的就业数据,随时准备修改招生计划,工作也没什么难度。

而中国的张雪峰站在大学外面,凭借多年积累的数据库,独立营业。所以我们只能在中国找到张雪峰。你别看张雪峰的收费不便宜,和大学烧给科技助理的钱相比,还真不算贵。

这么说,督工你认为张雪峰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落后的标志,对吗?

应该说有一半正确。

我们还是看美国的例子。高中普遍设置学校辅导员(school counselor),他们会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和特长,制订下一步的升学目标以及职业方向。这也是张雪峰的业务。

但美式学校的辅导员一般由普通教师兼任,并不是专门岗位。这对应国内学校,就是班主任给个意见就完事,不需要商业服务。或者说,这点事根本不值得搞商业服务,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现在全世界大学招生都要经过考试,但不一定看标准化的考试成绩。只有亚洲的大学喜欢给所有的学生发同样的考卷,按分数录取。中国大学招生更是特殊案例,极度强调“一次性考试”和“同时录取”两个原则。虽然分省招录这个癌症宁死不改,但至少在各省内部,所有的大学都只看同一轮考试成绩。

在单一考试模式下,考试院不可能允许考生同时进入多个大学的录取程序,否则秩序就失控了。中国大陆考生必须珍惜有限的选择机会,尤其要珍惜自己分数层次对应的那几个志愿,所以张雪峰的建议非常值钱。

在中国大陆以外,尤其是亚洲之外,考生一般不太在乎单一志愿的准确性。因为大学招生往往会有分散的考试,想上哪个大学就去考,不影响你尝试其他大学。就算是统一考试,往往也有多次机会,允许学生广撒网式报志愿,不用太纠结准确性。

但是,一旦失去了单一考试的权威性,大学录取就不一定只看分数了。

以美国为例。要上名校,SAT或ACT的分数肯定不能太低,但入学之后你会发现,学生的上限和下限区别很大,而且可以无限制申请转系转专业,并不是根据某个分数线统一招上来的。

这是因为大学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计算很多考试之外的因素。这些因素说的漂亮一点,是“综合素质”;说的赤裸裸一点,就是要招一半有才华的学生,再招一半能给学校带来财富和资源的学生。

在这种模糊规则下,想用报志愿来提高分数利用率,哪怕每个中学辅导员都有张雪峰的本事,也无从下手。

当然在张雪峰到了美国也不至于失业,因为普通美国家庭也希望利用模糊的规则,付出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好的录取机会。美国排名靠前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内卷”程度,并不比东亚区“做题家”们轻松。这同样需要职业顾问,替每个家庭搜集信息,寻找入学机会。

很多留学中介自媒体会经常用“美国张雪峰”来形容教育顾问。我点一个进去看,这家自媒体说的“美国张雪峰”,是一位亚裔小伙子,专门教美国家长送孩子进名牌大学,单个客户收费75万美元。

当然他的服务也比张雪峰复杂了几十上百倍。这种超级教育顾问收了钱,会派人跟踪学生整个高中的成长,全程指导刷履历,保证申请材料满足大学的价值观,又不会随大流丢了创意。

比如说,他们曾经“指导”一名高中生设计“为电池充电的运动鞋”,拿到技术专利。又“帮助”另一位学生联系大型体育用品公司,说服企业捐赠网球装备和翻新球场,作为社会活动成绩。这些活动的开支都要另外计算,不在75万美元咨询费之内。

2019年第11期睡前消息,我提到步长药业董事长赵涛砸出650万美元,想让女儿上斯坦福,结果被中介黑了600万,最后还因为事情败露丢了学籍。虽然赵涛闹了笑话,但他愿意在美国花钱买名校,说明在美国可以花钱提高名校入学机会,也说明教育咨询公司是一个很成熟的大产业。

除了美国,其他考试形式复杂的大国,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说印度,人口14亿,大学生人数全世界第二。

截止2021年,印度教育部承认的国内大学一共1113所(Universities),另外还有4万3千多个学院(colleges),1.1万家独立教育机构(Stand-Alone institutions)。

独立教育机构大部分是私人开设的,类似新东方外语、青鸟编程培训班;而印度的学院也类似于中国的民办独立学院;大多数印度学生都看不上,只想去一千多所正规大学。

印度的所有正规大学中,公立学校占了六成,中央财政支持的大学占了两成,地方财政支持的大学,更倾向于招本地学生。这些特征都能让中国学生觉得熟悉。

但是在入学考试方面,中国学生就很难适应印度了。印度的公立大学有多种考试类型,根据学科至少分了9种,相互之间不通用。学生想去某个大学,很早就要确定目标,然后做针对性的准备。

更重要的是,印度大学模仿英美传统,只把考试成绩作为参考,可以划线淘汰一部分人,但不能决定谁必然可以入学。

2017年,印度有一部爆款电影《人生起跑线》,剧情是父母为了把孩子送进名校,伪装家庭身份,讨好学校招生委员会。虽然电影里的名校只是一所小学,但印度大学的操作流程实际也差不多。达到录取线的学生,数量远远超出实际录取名额,从中到底招哪些人,招生部门有强大的自由裁量权。

根据印度本国统计,可能是因为培训班越来越发达,最近几年印度学生的考试能力越来越强了,几项最重要的入学考试,达到顶级学校申请资格的学生,在十年里分别增加了70%到300%。

比如说印度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印度理工学院,2019年有资格入学的报考人,达到了实际招生人数的140倍。

很多印度大学公开承认,他们已经放弃了传统招生方法,改为“创新模式”决定入学名单。所谓创新模式,无非就是个别面试、比较课外成就、要求拿推荐信、还要考察“领导能力”。这都是英美大学玩了几百年的套路,也是美国的75万美元教育顾问能全程定做的产品。

张雪峰提供不了这样的复杂产品,他只能研究公开信息报志愿,给中等以下的家庭提供高性价比服务,所以不能在印度开店。反过来说,中国出了个张雪峰,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中国的高考招生更透明,给普通人提供了更清晰的发展路线。

分析到这里,我可以给张雪峰问题做个总结了。

先下定义,所谓张雪峰现象,就是有少数企业,擅长搜集公开教育信息,给学生提供简单明确的报考建议。需要搜集的信息越多,企业竞争力越强;最后给出的报考建议越简单,企业能服务的范围就越大。

在这个定义下,有三个因素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第一点,只有快速变化的大国才需要专业化的教育中介,比如说中国、美国、印度。张雪峰在停滞的小国没什么生存空间。

第二点,大学应该主动根据就业数据调整招生计划,如果拖着不调整,或者伪造就业数据,就是给学生挖坑。这会迫使学生去给企业交钱,帮自己调查真实的教育回报率。中国公立大学的官僚主义给张雪峰提供了额外的业务,也制造了额外的名气。

第三点,大学招生标准应该公开透明,简单易懂,否则就会有人设计复杂的报考计划,想插队入学。当招生标准复杂到一定程度,每个咨询企业就只能针对特定学校的少数考生提供服务。

在张雪峰生活的中国,大学招生只考虑省籍、分数和志愿三个因素,所以张雪峰凭借一套数据库,就能向全国成千上万的学生收钱。

这样看来,作为全国性名人的张雪峰,只能出现在当前的中国。他的存在,是正面和负面的中国特色共同作用的结果。希望有关部门不要无视张雪峰,更不要压制张雪峰。唯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认真研究把张雪峰推到浪尖上的社会环境,正确制定教育改革方案。

今天的主要内容讲完了,最后提醒各位观众两件事。

首先推荐黑岛同学的专栏“讲点黑话open in new window”。我在655期节目分析以色列问题,认为核心矛盾是犹太教保守主义绑架国家,利用世俗科技力量执行前现代的国策。很多观众根据简体中文互联网的一些错误认识,说以色列内部的宗教力量反对扩张,也不支持扩建居民点。黑岛同学最新一期节目做了系统辟谣,批判了以色列宗教力量的虚伪性,欢迎各位去看。

另外,昨天我在各个平台更新了媒体公开课的第四集,完成了“选题策划”部分。如果有观众想看看当代媒体实战经验,或者想了解网络时代的高效交流方式,可以来试试我的公开课。

661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睡前消息编辑部的公众号持续更新,视频的文字内容随后发在“睡前人间”公众号,视频同步在微博“睡前视频基地”更新。我们周日再见。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