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睡前消息583】回收玩具火箭,不耽误企业融资

6074 字
火箭融资

xigua
bilibili
youtube

大家好,2023年4月30日星期日,欢迎收看583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4月初,就在马斯克测试星舰之前,中国商业航天公司“中科宇航”在山东海阳开展了一次海上垂直回收演示验证试验,被主流媒体密集报道。环球网、中青网都对这次回收试验给予高度评价。

但到了所有可以自由讨论的社区,这次试验都被集体鄙视,很多人嘲笑说,航天企业拿涡喷发动机搞测试,只能算是航模甚至是玩具,明显是虚假宣传,滥用爱国情怀。

督工你怎么评价这次回收试验?

涡喷发动机,就是常说的喷气发动机,主要用于飞机,巡航导弹。从视觉上看,涡喷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一样,都是往后喷气产生动力。但两者有个本质的区别,就是火箭自带燃料和高效氧化剂,推力大,而且在宇宙空间的真空条件下也正常工作。而涡喷发动机需要吸入空气才能点燃推进剂喷气,离开密集大气就完全不能工作,是一种纯粹的大气层内发动机。

涡喷发动机耗油快,低速效率不高,但航空模型本来也不太需要在意航程。所以很多航空爱好者购买小型涡喷发动机用来做模型,也会做垂直起降型号。中科宇航作为一家航天公司,买涡喷发动机做测试,被嘲笑玩航模不算冤枉。无论中科宇航公司想做什么试验,肯定不能把自己的这东西叫做火箭。

当然,中科宇航也是在圈里混的,拿了不少政府资金,不会轻易地让同行找到自己的把柄。看中科宇航自己公众号上的宣传文章,可以看到文字游戏的玩法,公司强调自己做了一个“火箭海上垂直回收”的“原理样机”,目的是模拟火箭回收,但回避了装置本身算不算“火箭”的问题。

这种貌似巧妙的切割,法律上回避了商业欺诈的责任,对股东乃至国资代表算是有个交代,但实际效果是字字句句都在宣称自己搞了垂直起降火箭,显然是公开歧视普通读者的智商。

而且到了转发宣传的时候,以中青网新媒体“青蜂侠”为代表,各种媒体连遮羞布都不要了,第一时间把标题改成了“火箭试验”,其中还包括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这种权威公众号。对于扭曲的宣传方向,中科宇航并没有站出来纠正辟谣,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中科宇航公司自己想达成的效果,甚至是中科宇航故意促成的宣传目标。

我恶意揣测中科宇航的用意,不是学鲁迅,而是因为做实验的模型直接就做成了火箭形状。在原理上毫无意义,但在宣传上意图明显。可能是担心观众看不出来这是垂直起降火箭,中科宇航还特意仿造马斯克的龙飞船,在火箭模型顶部做了一个高仿模型。马斯克看了一定很高兴。

再往前追溯,中科宇航2021年就试验过类似的装置,当时造型还很朴素,一看就是航模或者说测试平台。这种照片发出来,我不信媒体会随便夸大、误解。今年1到3月,中科宇航又进行了多次试验,直到4月初才把仿造马斯克火箭和飞船的试验视频发出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可以说,中科宇航就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宣传攻势,目的是误导舆论,让全国人民以为自己真的搞定了垂直起降火箭。这种看不起人民智商的公司,被反过来嘲笑只能说是活该。

回到航天话题。中科宇航用涡喷发动机来做火箭垂直起降测试,在技术上有价值吗?

2021年3月26日,中科宇航试验了类似的原理样机之后,接受了地方媒体烟台新闻的采访。这里引用一下采访视频:

企业技术人员自己都说这东西像航模,的确不能埋怨普通观众说他们用航模骗资金。但接下来技术员的话还是有点道理的,解释了为什么这东西还是比普通的大疆无人机要难。因为大多数无人机的载重在下面,是荷载挂在发动机上;而中科宇航的原理样机为了模拟火箭,把发动机放在下面,荷载顶在头上。重心越高,飞行器显然越不稳定,能正常落地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

和2021年的模型比,今年拿出来的模型又在头上加了个载荷,模拟火箭储存箱,有一定进步。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开发难度并不明显超过大学生竞赛项目。现在连淘宝上都有类似的玩具产品,也能垂直起降,价格不到一万。

当然中科宇航的模型尺寸要大得多,应该还可以多验证一些技术。按中科宇航自己的宣传文件,试验关键技术包括:高精度导航定位、在线轨迹生成制导、复杂环境自适应飞控、海上晃动平台的初始对准及长时跟踪。也就是说,试验重点根本不是航模本身,而是火箭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简称GNC。

这倒是没搞错重点。之前马斯克的猎鹰9号回收成功时,有人用日常模型做过比喻,说火箭回收,好比是一根铅笔在暴风雨中飞跃帝国大厦,然后准确站立到一个鞋盒上。从马斯克已经验证的数据看,第一级火箭想要完成垂直回收,着陆点精度要在10米以内,着陆姿态倾角在5度以内,着陆横向速度不能大于每秒一米、垂直速度不大于每秒两米。这都是GNC系统要负责的问题。

但毕竟火箭首先是送荷载进入轨道的推进器,除了GNC高精度控制系统,垂直回收火箭还需要在火箭内部做全面改造。比如说,火箭发射的时候,推进剂是被重力约束在储存箱的。但下降过程中,推进剂会在失重漂浮,和有重力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必须重新设计推进剂管理模式。

垂直回收不能在地上撞碎,火箭发动机要持续提供动力,所以要在大范围内改变推力,还要让推力配合推进剂消耗做动态调整。

最后,火箭着陆时,虽然速度已经很慢,但还是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力,着陆缓冲装置也非常关键,必须能防止倾倒、保护火箭结构,同时不怕火箭发动机喷出的高温燃气。

中国民营可回收火箭完成“第二跳”,可回收火箭技术难在哪?_科学湃_澎湃新闻-The Paperopen in new window

这些技术,只靠涡喷发动机是试不出来的,必须实际发射火箭才能一起测试。按中科宇航自己的规划,接下来准备开发的可回收火箭是“力箭二号”,分两级动力。第一级是3台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火箭是1台15吨级发动机。二级火箭发动机已经试车好几次,但一级火箭发动机还没消息,箭体分段也不知道怎么做。所以中科宇航只能先搞个航模,测试GNC控制系统。

脱离火箭测试GNC控制系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不能结合真火箭做迭代开发,模拟再精细,也像是在岸上学游泳,永远停留在入门课的水平。一家公司开了好几年,拿了企业的钱也拿了国家的投资,总是造航模,对谁都交代不过去,所以中科宇航公司不得不玩弄文字游戏,在媒体上搞出一个貌似在测试真火箭的效果。

中科宇航公司是2018年成立的,到现在也有5年时间了,除了航模,他们造过真火箭吗?

造过火箭,是固体火箭“力箭一号”。但固体火箭的指标有上限,用固体发动机上测试完整的回收技术,就像测试一辆轿车运货的能力,想和卡车对比,就算勉强追上,也不会有人真为技术付钱。

任何国家造可回收火箭,都不是为了回收而回收,首要目的必然是节约发射成本。从发展潜力、成本压缩空间方面看,液体火箭完全压倒固体火箭。

先看发展潜力。固体火箭燃料是预装在火箭里的,造出来的火箭要按全部发射重量运输到发射场地,再竖起来,这就决定了固体火箭不可能太大,起飞重量一般只有几十吨,个别能到一百多吨。而液体火箭可以先把火箭本身竖起来,再到发射工位上加注燃料,所以起飞重量能做到几千吨甚至上万吨。

再看成本。液体燃料的比冲比明显超过固体,燃料综合成本只有固体的1/30。如果真的实现了回收,液体火箭经过检修维护,只需要加注燃料就能实现完全重复使用。而固体火箭回收之后,处理要麻烦的多,火箭装药也要重新加工。美国航天飞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过几十次固体助推器伞降回收再利用,但经济效益并不好,证明没必要开发固体火箭的回收技术。

经过马斯克的验证,可以说液体复用火箭是商业航天长期发展战略的唯一正确答案。中科宇航公司之前的固体火箭无论造得好不好,都不能拿来发展可回收技术。就连他们自己,也一直把希望寄托在还没造出来的液体火箭上。

既然固体火箭搞回收没意义,中科宇航公司为什么要坚持开发一款将来未必用得上的固体火箭?

因为它要向政府,向投资方证明自己的实力。

液体火箭虽然好用,但技术门槛比固体高出一大截。很多商业航天公司不敢一上来就冒险搞液体项目,避免项目周期拉太长,影响融资和现金流。

具体来说,固体火箭的零部件数量只有几万、十几万个,液体火箭有几十、上百万个,零部件数量差了四五倍,三维空间内的复杂度差了几十倍。这落实到研发、生产上,就意味着分工更细,流程管理更复杂,一旦出现总体问题,更难排查失误。

考虑到中国现状,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零部件供应商数量多了很难协调。目前国内航天供应链高度依赖体制内企业做配套,生产企业配合市场的意识很差,航天企业根本享受不到甲方的被服务待遇。每多一个体制内供应商,企业就要多跑一遍行政手续,耽误开发时间。造固体火箭只需要五六十家供应商,而液体火箭要三四百家。

考虑到这些困难,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开发火箭的时候,通常会先做一款能用的固体型号,证明自身实力,证明自己有资格享受政府额外配套的协调能力,再融资开发液体火箭型号。只有体制内背景深厚的企业,比如蓝箭航天、天兵科技,才敢跳过固体阶段,直接去搞液体火箭。

中科宇航的背景没那么强,只能先搞固体火箭,证明自己有资格吃航天这碗饭。但中科宇航在背景、资源方面又比普通的企业强一些,不甘心制作一款平均水平的固体火箭,所以集中资源,想在固体火箭上搞一个大新闻。

中科宇航董事长杨毅强是航天系统跳出来的,之前当过固体火箭长征十一号的总指挥,很熟悉固体火箭各个对口单位的行政流程,还从中科院挖了一批力学专家。经过三年多开发,中科宇航做出了国内最大固体火箭“力箭一号”。

在这之前杨毅强自己负责的长征十一号起飞重量57.6吨,近地轨道运力750公斤,已经是国内最大固体火箭了。现在“力箭一号”起飞重量135吨,近地轨道运力2吨,一个顶两个长征十一号,在国内算得上一鸣惊人。

从杨毅强几次公开发言的情况来看,他对国内商业航天有非常理性的判断。很清楚航天系统的弊病。2019年新华社采访了几个商业航天代表人物,其中就包括杨毅强,请静静帮我读一段:

此外,有专家透露,一些企业在发展思路和方式上也存在问题。中国科学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主任杨毅强说,存在隔壁企业热衷于纯概念炒作,击鼓传花式资本炒作,有的甚至借商业航天之名,变相跑马圈地,行房地产之实。也有企业被资本利益捆绑,反复进行低层次、低水平建设,导致技术创新困难,陷入僵局。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必须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

新突破之后,我国商业航天如何“飞”得更高?_国内新闻_新闻_湘潭在线open in new window

杨毅强说的商业航天跑马圈地搞房地产,就是睡前消息第6期介绍过的北斗产业园,全国开花,产业园数量超出需求几十倍。此外,杨毅强在接受采访时,对国内商业航天标准体系滞后的情况,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能用企业联合会的方式推动标准化。这也算中国追赶美国航天的一个合理应急手段。

从这些发言看,中科宇航领头人杨毅强对航天产业是有理性认识的,反对概念炒作,反对低水平重复开发。他作为航天系统内主持过长征系列火箭的人,为什么会急着拿航模出来展示,为什么要强行蹭可回收火箭概念呢?

因为留给中科宇航发展液体火箭的时间窗口不多了,必须尽快融资,才有资格参与新一轮竞争,杨毅强可能是有点沉不住气。

2020年9月,中国向国际电信联盟(ITU)申请了1.3万颗的巨型通信星座“星网”(GW)。但受限于国内发射能力、发射成本,一直没启动,处于任务排队阶段。

当前的局面是,马斯克用炸出来的猎鹰火箭批量发射星链,虽然有了压倒性优势,但还给其他国家留了一线追赶的希望。如果马斯克再爆炸几次,把星舰火箭搞定,其他国家可能会彻底失去商业竞争资格。所以中国的星网要赶在马斯克用星舰爆发式发射星链之前,启动大规模组网,争取战略空间。

现在中国承包星网卫星制造的企业,比如银河航天,已经初步形成卫星量产能力,就等廉价火箭了。第一个能造出可回收廉价火箭的中国商业企业,必然会吃到最大的国家订单,摊平一切研发成本,远远甩开国内其他竞争者。所以杨毅强急着再融一笔钱,追赶同行。

目前国内可回收液体火箭进度最快的商业航天企业是天兵科技与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的天龙二号火箭已经在今年4月2号成功发射,近地轨道运力2吨,希望在接下来几次发射任务中逐步实现回收;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火箭近地轨道运力4吨,去年底首次发射失败,今年准备再次发射。这两家商业航天企业都有雄厚的体制内背景,有丰富的行政资源和融资配套,都从一开始就坚持搞液体火箭,到今天陆续开花结果。

前面提到过,液体火箭门槛高,非常消耗资源。仅从烧钱角度说,天兵科技在天龙二号首飞之前,已经进行到C轮前期融资,融到了差不多30亿。蓝箭航天更是进行到了D+轮融资,融到的钱更多,估值已经超过百亿。而中科宇航还停留在固体火箭阶段,只拿到了十几亿,资金储备远不如天兵、蓝箭。如果不造点大新闻,让国企投资方脑子热一点,恐怕会被淘汰出局。

所以,就算董事长杨毅强再讨厌概念炒作,再讨厌PPT画饼,也必须服从市场规律。今年2月,中科宇航发布了自己的火箭系列,甚至照搬马斯克的龙飞船外形,搞了一个旅游飞船概念。4月初正是融资谈判的紧要关头,中科宇航把航模控制系统重新拿出来,炒作一遍,肯定是有混水摸鱼的心思。

构建完备产品服务体系,推动商业火箭航班化飞行——中科宇航系列火箭谱系亮相_力箭_发射能力_轨道open in new window

事实证明,这套宣传方案对掌握国家投资的官员还是有效的。4月24日,广州中科宇航完成了6亿C轮投资,广州产投集团出资5亿元领投。普通观众可以笑中科宇航不懂技术拿航模测试丢脸,中科宇航的公关表示,你们可能是不懂中国的国企。

走进国资国企|中科宇航完成6亿元C轮融资,广州产投领投|航天|c轮融资|技术有限公司_网易订阅open in new window

无论如何,在马斯克的成功背后,中国航天已经踉踉跄跄地走上了商业化阶段,形成了一定的商业竞争气氛,初步形成了用失败积累经验的模式。中科宇航的可回收火箭虽然是个闹剧,但也是长征11号总指挥策划的闹剧,这说明新的航天技术进步,必然是在市场规律下产生的。在航天已经是一个普通产业的时代,我们关注中国的航天进步,需要更多地关注中国的商业航天企业。

接下来补充几条简讯。

首先还是说航天话题。4月24日航天日,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接受央视采访,对载人登月时间做出了承诺。他说,2030年之前,中国人的脚印肯定会踏在月球上去,这没问题。我们可以关注一下未来7年的中国火箭进展,看看我们的大火箭什么时候能送飞船离开地球轨道。

4月18日,人社部有一个数据,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9.6%,每5个想工作的年轻人,就有一个找不到工作,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

571期节目,我们介绍了肯尼亚的旱灾和电力问题,全国性旱灾破坏农业,连总统都被迫参与全国的求雨活动。

这个周二4月25日,肯尼亚警方宣布,在旱灾最严重的基利菲郡,一个邪教组织据点内发现了89具遇难者遗体,而且还有更多的失踪者可能埋在这个据点。邪教是由牧师保罗·马肯齐创建的,他告诉信徒“饿死以后能见到耶稣”,吸引了大批信徒来等死。

所谓见耶稣的说法当然不靠谱,但以我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生活经验,各种宣称能治病的气功、邪教,首先吸引的是那些本来也没钱去医院的人。现在一个牧师鼓励信徒饿死,还能得到人追随,必然是当地已经出现了明显饥荒,农民没别的选择,只能找一个牧师寻求临终安慰。如果肯尼亚得不到足够的粮食援助,恐怕将来还有更可怕的邪教会出现。

580期我们提到了大熊猫在美国和中国的待遇问题。周四的时候,运送大熊猫丫丫的飞机已经回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专门回答了关于大熊猫待遇的问题。我来读一下原话:

孟菲斯动物园具有较为完备的大熊猫管理体系和操作规程,大熊猫旅居孟菲斯动物园期间得到了园方良好的照顾,深受美国人民喜爱。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促进了大熊猫保护、公众教育和人文交流,中方愿继续同包括美方在内的其他合作伙伴一道为濒危物种保护作出贡献。

之前国内恶毒炒作美国虐待大熊猫的媒体,应该被记在中国新闻史上,至少应该被观众记住,因为在这些媒体看来,中国观众既没有脑子也不配用自己的眼睛,只要长一双驯服的耳朵给他们当韭菜就行了。

583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文字内容随后发在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视频同步在微博“睡前视频基地”更新。我们周五再见!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