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睡前消息580】爱熊猫 就别用它吵架

8005 字
熊猫丫丫

xigua
bilibili
youtube

大家好,今天是2023年4月23日,欢迎收看580期睡前消息。马督工出差了,由我来代班,下面请静静介绍话题。

静静:最近,美国孟菲斯动物园大熊猫事件终于告一段落。网传受到虐待的旅美大熊猫丫丫回国了。之前,她因为消瘦、掉毛,受到关注,网友群情激奋,不相信中美官方的调查报告,短视频平台还流出了很多离谱谣言。之后,B站up主“爬行天下”发布视频辟谣,指出掉毛来自遗传,消瘦是拍摄角度问题,认为美国动物园按照野生动物的方式饲养大熊猫,比国内“宠物式”饲养更优越。钟师傅,你怎么看?

我碰巧给熊猫纪录片写过几句解说词,看过上百篇论文。对两方面的立场,我都不完全认同。

在展开我的观点之前,我先帮大家的梳理一下整件事情的经过。 2003年4月7日,3岁的丫丫和5岁的乐乐登机前往美国孟菲斯动物园,开始了为期20年的旅美生活。这次合作,由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吉米·萨瑟牵头,带有明显的“中美友好”意味。

中国动物园协会官网-中国日报报道《美国孟菲斯熊猫馆宛若中国园林》open in new window

丫丫到美国不久,园方就发现它有轻微脱毛。2006年,孟菲斯动物园开始和中国熊猫专家合作,给丫丫治疗皮肤病。但中美会诊十多年,到2014年,丫丫的病症还没得到根治。随着丫丫进入老年,脱毛症状更加明显。2019年开始,有美国游客反映,孟菲斯有只熊猫和别处的不太一样。

中国动物园协会官网-关于旅美大熊猫“乐乐”和“丫丫”的饲养和健康情况的说明open in new window

2020年,中国游客也觉得丫丫不对劲,联系中国动物园协会、北京动物园和上海动物园,要求展开调查。当时官网的回复也是,丫丫安好,不存在被“虐待”现象。那几年,孟菲斯动物园不止一次通过官方博客和媒体渠道,向熊猫爱好者解释丫丫的健康问题。

2021年,孟菲斯还发布了几部短片,介绍丫丫、乐乐的生活,以及熊猫馆工作人员的日常。

中国动物园协会官网-孟菲斯动物园大熊猫的一天open in new window

2021年,丫丫经历了一次“假孕”,体重明显下降。加上皮肤病,丫丫的外形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2022年12月,孟菲斯动物园宣布丫丫和乐乐20年租借合同到期,即将返回中国。这个消息,在当前的中美关系背景下,被解读出了火药味。也因为熊猫要回国,更多人赶到孟菲斯动物园参观,丫丫的状况得到了更多人目睹。

网传最广,也最让人揪心的是这张照片,更多网友开始质疑孟菲斯动物园虐待熊猫。这期间,孟菲斯和中国动物园协会,分别发出过声明,表示丫丫除了皮肤病,生理指标正常。但图片带来的冲击力,让大众不愿相信官方表态。

2月1日,乐乐的去世。击穿了网友对专业机构间不多的信任。大家自发从直播视频中寻找“证据”,指出丫丫吃的竹子老、出现“磕头”乞食、徘徊转头等刻板动作。

说饲养员故意把竹子放到高处,增加丫丫吃东西的难度。

丫丫开始出现在各平台热搜上,巨大的流量让事情偏离了爱心、爱国的范畴。

短视频平台上,有人为丫丫写歌,让小学生学唱,有视频造谣乐乐被折磨致死、被挖眼睛,卖出高价,还谣传驻美熊猫被拳打脚踢,身上出现血洞。

网红开始前往孟菲斯直播,自称“守护”丫丫。有人包下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宣传“拯救丫丫”,娱乐明星“助力”,国货品牌以“认养丫丫”进行营销。涉事的中动协等部门遭到网民更严厉的谩骂和冲击。

丫丫照片现身纽约时代广场大屏让人泪目——14亿中国人等待你回家open in new window

国货蜂花欲认养大熊猫“丫丫”:公司成立至今无行政处罚记录,认养大熊猫1年10万终身100万open in new window

在舆论风口上,《环球时报》发布社论,说《我们不愿相信有人会虐待熊猫》,继续引领公众,把丫丫事件往中美政治上靠。

社评:我们不愿相信有人会虐待大熊猫open in new window

3月中旬,中国专家组亲自前方美国,调查丫丫情况,舆论场略有降温。

此时,B站动物爱好者“爬行天下”发布42分钟长视频,梳理事情经过,拆穿挖眼睛、血洞等离谱谣言。视频中,这位博主也阐述了对中美动物园理念的看法。指出国内对大熊猫进行萌宠化饲养,吊床、木马、滑滑梯等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狂炫水果、零食,增加了熊猫消化负担。

纯人工喂养的大熊猫过于黏人,很可能形成“家熊猫”种群,是另一种种群萎缩。而美国动物园让小熊猫在母亲身边长大,降低人类对大熊猫的干预,让熊猫行为更接近野生动物。

回顾整个事情,我理解网民的情绪,也建议大家都去看看“爬行天下”的视频。我说我不完全认同两方的观点。因为网友忽略了熊猫饲养的复杂性,而爬行天下,没能展开中国饲养大熊猫的曲折历史,也淡化了大熊猫身上由来已久的利益纷争。

说孟菲斯动物园虐待丫丫的网友,即使是一些有价值的观察,也不足以证明美方虐待动物。

就拿刻板行为来说,在知网上搜索,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昆明野生动物园、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都有。这是圈养大熊猫的通病,即使改善动物的生活环境,也就是所谓的“丰容”,一段时间后,大熊猫也会习惯成麻木,重新开始无意义地绕圈、摇头。我们不要高估了国内大熊猫的生活状况,也不要低估圈养对动物带来的压力。

而爬行天下的视频中,多少营造了一种美国比中国“懂”动物的氛围。如果说中国会拿熊猫来卖萌获得关注,那美国人也不可能那么纯洁。

2003年6月,丫丫乐乐刚到孟菲斯动物园不久,《纽约时报》就披露,孟菲斯在引进熊猫之前,请经济学家计算过由此带来的旅店、餐厅和其他景区收入,新增就业岗位和税收收入。上文没有说的是,驻美大使萨瑟本人,就是孟菲斯老乡。促成孟菲斯成为美国第四个拥有大熊猫的城市,对城市形象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提振。

Hopes of Zoo Love Affair Woo Memphis - The New York Timesopen in new window

如果大家要深入探讨丫丫事件,那有必要了解中外大熊猫保护的争端,要算算中国对大熊猫的欠债、也要讲我们在大熊猫保护上独立完成的工作。

这次事件当中,我对造谣的这一批人尤其失望,既没有知识,也没有技术。就算是为了提高这群文化流氓的业务能力,我也有必要先讲一段历史。

一、纯粹的生气

我讲的这个事情发生在1987年。这一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也就是logo是熊猫的那个,给中国建设部和林业局分别发了传真。

传真的内容是这样的:

“中国大熊猫在国外展览,严重影响到WWF在全球募集资金的计划。因此,全球大熊猫展览必须由WWF主导,中方大熊猫展览每到一国,必须提前通报WWF。由WWF负责组织当地的展览活动,筹款主要归WWF所有。如果中方不同意该提议,WWF将联合其他国家的动物保护组织和国际公约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抵制中国大熊猫出国展览”。

静静:这个世界自然基金会为什么敢这么说,它对中国大熊猫保护做过什么实质性工作吗?

WWF总部在瑞士,1980年受到中国邀请参与大熊猫保护工作,初期给中方提供过100万美元的资助。随后,这个组织多次派出专家,参与大熊猫的调研。至今世界自然基金会,都是中国大熊猫保护重要的参与者。

WWF与熊猫的缘分,不只40年open in new window

WWF是花了钱、派了人,可说出上面这种话,是不是有点太“不拿自己当外人了”?。

建设部和林业部当然拒绝了上面的要求。但此后,国际上就开始了对中国大熊猫出国展览的制裁,这意味着最核心的一笔研究资金被切断。

那几年间,西方舆论不断对中国大熊猫繁育评头论足。比如:

1988,美联社采访世界自然基金会执行总监,他说“大熊猫正被人用来谋取私利……”

199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专家在香港《南华早报》发文章,题目就叫《指责“出租大熊猫”》。这个组织大家记一下,下面还会出现。

1991年8月,加拿大《环球邮报》的文章说“糟糕的管理,偷猎行为,近亲繁殖以及出租大熊猫计划,让大熊猫不断减少……”

静静:听上去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做法对大熊猫保护没有积极作用,他们想从中得到什么呢?

非要说世界自然基金会这么做的原因,1991年的一次国际会议可以看出些端倪。

1991年,美国动物园水族馆协会,我就叫他们“美动协”吧。邀请中国动物园协会,也就是这次被骂成猪头的“中动协”,出席华盛顿国际熊猫会议。会后,这个“美动协”有个Devra Klieman博士邀请中方参加一个闭门会,说会后将取消所有对中国大熊猫展览的制裁。

这无疑是好消息,中方为了表示诚意,还提交了建设部制作的中国大熊猫谱系登记手册,这个手册就是把现有的大熊猫编号,搞清楚谁是谁的爸爸、妈妈。

没想到,这个会上美方进一步提出了三点要求,每一条放在今天都可以在热搜榜上挂一万年。

第一:美方不承认中国建设部提交的谱系登记手册,Devra博士称,她和其他两位专家才是国际大熊猫谱系的登记人;

第二:美方要求由另一个瑞士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专家主导,编制大熊猫全球性繁殖战略、种群分析和行动计划。

第三:美方要求中国运5-6“对”大熊猫到美国,建立中国领土以外的,人工饲养大熊猫种群。

看到这里的朋友,为了你的身体健康着想,我建议你暂停一下,吃一点东西消消气。

......

广告回来,我们来看当时中方的回应。

我们的回答有4条:

第一:美方承不承认不重要,中国会继续完善大熊猫谱系登记;

第二:中国已经制定了拯救大熊猫保护计划和筹资计划,不需要IUCN参与;

第三:送不送大熊猫出国由国务院说了算;

第四:大熊猫繁殖领域,中国才是世界领先,美国没有资格插手。

保护大熊猫遗传多样性——拯救人工饲养下的大熊猫种群的历史回顾open in new window

以上是我总结的,原话出自中国风景园林协会副理事长郑淑玲女士对大熊猫保护的回顾文章,大家可以在知网找到。

郑淑玲,中国风景园林协会副理事长、住建部城建司原司长

这个会议当然不欢而散,后果就是继续制裁,熊猫出国受阻,资金筹集延缓。而这一段事情当中,最让我难过的不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反客为主,也不是“美动协”傲慢的态度,而是他们的这些说法当中,的确有一部分是真的。

二 过去我们怎么养熊猫

在这次丫丫事件中,提到了一个词叫“熊猫外交”。

民国时期,宋美龄就曾经把熊猫作为礼物,送到美国。新中国建成后,1957年到1982年,先后有23只大熊猫,被赠送给9个国家。最著名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敲定赴美的“玲玲”和“兴兴”。

说得直白一点,大熊猫在当时只是“工具熊”。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熊猫也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公路、矿区、水坝、耕地切碎了熊猫的栖息地。

野外大熊猫的生活,和我们通常印象里成天打闹在一起的样子不是一回事。他们是一种独居动物,除了发情的那几天,公熊猫和公熊猫,公熊猫和母熊猫,母熊猫和母熊猫都会用尿尿来划分领地,避免碰头。发情季之外,如果看到两只熊猫一起行动,多数时候是妈妈带着一岁左右的宝宝,而且很快宝宝也会被扫地出门的。

像大熊猫这种重度社恐的性格,根本不可能跨过一个村子、一片农田去交配。一旦发情季也不能串门了,种群就快速萎缩了。

1974年调查的时候,野外大熊猫还有2000只左右。1985-1988年再调查的时候,野外大熊猫只剩下1100多只了。10年之间减少了50%,而且这个萎缩的趋势有点止不住。

“中国大熊猫之父”胡锦矗病逝,享年93岁open in new window

这里并不是说我们故意虐待动物,而是当时中国还是农业社会,看待动物的视角还是“有没有用”,而不是把他们人格化,保护动物的权益。马督工当年的语文书上,看到松鼠,第一考虑的是剥皮吃肉。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已经碰到了濒危的红线。对大熊猫的深入保护和研究,不能再等了。

三、保护的开始

静静:这次“爬行天下”的科普视频中,提到当时大熊猫繁育出现了近亲繁殖的情况,丫丫因此免疫力差,丫丫的兄弟姐妹体质也不行,大多夭折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具体到丫丫的父母,我知道的信息不多。但在当时,大熊猫繁殖方式粗放,近亲繁殖、熊猫幼崽成活率低是事实。

这当中有技术问题,也有政策问题。先说政策问题。随便说几条血压就要升上去。

1980年,国家规定不让野生大熊猫给动物园熊猫配种。一段时间里,动物园熊猫只能自生自灭。

问题是,就算不把野生大熊猫捉回来养,它们也快活不下去了。当野外栖息地不适合种群繁育的时候,国际普遍的做法是“迁地保护”。也就是通过人工饲养,先保证种群存活下来。腾出时间,恢复栖息地环境。这就引出了大熊猫繁殖基地的计划。

接下来,问题变成了,捉到繁殖基地的野生大熊猫怎么繁殖?

回答这个问题,同样很困难。

当时,动物园里的大熊猫由建设部管,野生的由林业部负责。建设部有专家,林业部有熊猫。想起来是一拍即合的事儿,但要打破部门壁垒很不容易。

1986年,卧龙大熊猫饲养繁殖中心有15只野外大熊猫种源,建设部希望这些熊猫,能在动物园专家的指导下参与交配。两个部门谈了很多次,结果愣是没谈成。

保护大熊猫遗传多样性——拯救人工饲养下的大熊猫种群的历史回顾open in new window

此外,还有特殊年代,中外合作的各种三观不合。动物学专家乔治·夏勒在回忆文章里吐槽:熊猫项目是我所有研究中最困难的一项,因为他有两个赞助单位:一个是北京乃至我们的管区,叠床架屋的政府机构,另一个是远在瑞士,跟熊猫隔着千山万水,却坚持要遥控所有状况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顶流大熊猫去世,经历了什么_凤凰网open in new window

乔治·夏勒,多次来华前往西藏四川等地研究藏羚羊、大熊猫等珍惜动物。夏勒在中国度过的时间比他在康涅狄格州家中度过的时间还多。被《时代》评为世界上三位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学者之一。

说完政策问题,回来说说技术问题。技术这件事上,哪哪都是谜题。

比如“吃”,熊猫幼崽初乳配方吃什么,不同阶段饲料吃什么?光是竹子一项,熊猫常吃的有10种,秦岭大熊猫和四川大熊猫的食谱还有细微的差别。北京动物园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饲养大熊猫,到1974年发表了《大熊猫的人工饲养》的学术论文。这一篇论文背后,就是20年的摸索。

大熊猫的人工饲养open in new window

吃饱之后,下一个问题是:大熊猫繁殖。这件事,全体中国人都知道很难,但没想到有这么难。

从女方角度,雌性熊猫每年发情高峰只有3-5天;这几天里,只有48小时左右可以受孕。就这么点时间,雌性熊猫也是坚持“宁缺毋滥”。在野外最多观察到四只雄性熊猫打架争取交配权的场景。

秦岭大熊猫:中国中央山脉的遗存open in new window

从男方的角度,雄性熊猫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啪啪啪的。上面说到的“比武招亲”现场,除了成年熊猫,有一只未成年熊猫在旁边“观摩”。这类“学习资料”,是在人类身边长大的熊猫, 不可能得到的。结果就是,我们把公熊猫关到发情的母熊猫一起,小伙儿可好,坐怀不乱,持续坐怀不乱,集体坐怀不乱,以至留下了不少公熊猫“性冷淡”的报道。

给熊猫“科琳”看A片

就算前序步骤都很顺利,如果公熊猫没能“一发入魂”,那错过就要再等一年。为此,就算公熊猫成功交配,也可能把母熊猫迷晕了再人工授精。

所以才有了我们看来不太人道的,电激取精、人工授精、乃至近亲繁殖这类的操作。

好了,车开完了。接下来每一步都是学术前沿。

怎么判断熊猫怀孕就是问题。熊猫是熊,熊科动物有延迟着床的现象。有些熊,怀着孕就去冬眠了,醒过来再继续生孩子。研究初期,判断熊猫是否怀孕,还是要靠经验和观察。

确认怀孕之后,什么时候生产,也不太清楚。非要说的话,就是3-4个月后的某一天……最高纪录是300多天。

生下来之后,还有带孩子的问题。大熊猫一般一胎生一个,生两个扔一个。刚出生的小熊猫没有毛、看不见、听不见、只会闻闻闻和嘤嘤嘤。母亲的作用除了哺乳、还有保温、舔肚子排便等等等等。这些大熊猫出于本能的育幼行为,换到人工操作,就是保温箱的温度、湿度、乳汁的配方、护理技术等等一系列指标。每一项都不可能被人类随随便便掌握。

早期人工哺育大熊猫死亡率高,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给小熊猫按摩肚子排便——这个细微动作,我们要观察好久才意识到的。

四、学习曲线开始往上走

静静:那中国熊猫繁育技术到底什么水平?

从我得到的资料看,设备可能没有美国先进,但经验绝对是世界领先的。

1963年,北京动物园人工繁殖大熊猫首次获得成功。

1978年,大熊猫人工授精繁殖获得成功,研究小组的负责人是大熊猫繁殖泰斗刘维新。

1980年,成都动物园首次用大熊猫冷冻精液繁育大熊猫,1990年,“成动”通过人工辅助育幼,首次育活大熊猫双胞胎。之后又创造了一母三仔存活的奇迹。

1983年,刘维新在北京动物园成立大熊猫课题研究组。9年之后,1992年,第一次全人工哺育成活一只熊猫幼仔。

1995年,这个团队攻克了全人工哺育大熊猫幼仔课题。解决大熊猫繁殖育幼领域的所有难题。

大熊猫人工繁殖研究现状open in new window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大熊猫繁育的学习曲线开始上扬,也再没有下来过。

技术上成熟的同时,政策上的壁垒也在慢慢打破。1991年,首先是鼓励饲养单只熊猫的动物园,就近选择单位进行繁殖合作。这一年大熊猫繁殖9胎,成活5只。是当年历史上大熊猫繁殖和成活最多的一年。

也是1991年,林业部同意和建设部合作,推动圈养大熊猫保护工作。大熊猫科研骨干,开始援助卧龙大熊猫饲养繁殖中心。

3月份,专家们马不停蹄地开始工作了。中动协派出刘维新和北京动物园另一位专家的刘农林,支援卧龙。9月7日,熊猫“东东”生下双胞胎,最后成活了一仔。填补了卧龙中心建成10年来,没有大熊猫新生儿的空白。

到这一步,政策、技术都已经趋于成熟,但要继续往前,必须要打钱了。遗憾的是,80-90年代,中国各级政府都没有把熊猫保护纳入预算。

1992年,建设部和财政部共同发文,给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拨款30万,已经是值得记录在案的一笔巨款。那么主要的费用,就只能来自出国展览了。这就回到了开头的“制裁”。

国际合作 -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open in new window

打破国际制裁僵局的,是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动协做的第一件事,是制定出国展览标准。1988年通过的《大熊猫出国展览的规定》,明确出国展览的大熊猫,是6岁以下,18岁以上,完全失去繁殖能力、或者完成当年配种、不影响未来繁殖任务的雄性大熊猫。

这就是堵上西方说我们展出熊猫影响繁育的嘴。与此同时,中动协也加快步伐,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1992年,中日大熊猫繁殖合作项目获批。1993年,后来日本动物园水族馆协会,我理解成“日动协”的会长池田隆政在国际会议上为中国发声,驳斥了前文那位Devra博士。1994年,池田先生促成了中日大熊猫长期合作。大熊猫运抵日本和歌山野生动物园,开始10年的合作研究,带来了1900万美元的经费。

国际合作 -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open in new window

池田隆政(1926年10月21日-2012年7月21日)。昭和天皇、孝顺天皇的第四公主池田厚子(順宮厚子内親王)的丈夫。池田侯爵家第十六代当主 ,原冈山藩主。担任过日本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会长、全日本鸡蛋价格稳定基金会长、全国鸡蛋销售农业合作社联合会会长、日本中华会俱乐部会长。

这不仅意味国内大熊猫有了一笔救命钱,也打破了国外的制裁联盟。欧美国家纷纷向中国提出大熊猫繁殖研究的长期合作申请。这才有了后来丫丫、乐乐的出国。

五、野化不尽如人意

静静:在丫丫事件当中,有人提出,大熊猫应该生活在野外,不该生活在动物园里?对这个观点钟师傅你怎么看?

我也同意大熊猫保护的最高境界,是能让它们回到栖息地。这也是近些年,中国熊猫保护的重点。

2006年4月,雄性大熊猫祥祥成为第一只被放归野外的大熊猫。但是长期人工饲养下,祥祥并不适应野外生活。几个月后,祥祥就被发现多处受伤。第二年2月,祥祥被发现跌落悬崖。

网易-404open in new window

之后,大熊猫野化放归的话题沉寂了四五年。

2010年,计划重启,精选了4只大熊猫,开始了10年的特训。重启之后的很多做法,看得出来,有对祥祥事件深度的反思。

比如对“母兽带仔”模式的探索。

从幼崽出生开始,熊猫母子俩就要独立生活在有室外活动场的宿舍。为了减少熊猫对人类的亲近感,工作人员要穿上熊猫服、撒上熊猫尿才能进去打扫、为小熊猫测量生理指标。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1只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存活9只。其中“泸欣”还生下了小熊猫,这就代表她已经加入了保护地的熊猫种群。

野化放归,探索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之路open in new window

静静:野化这么困难,动物园里的熊猫是不是没机会了?

熊猫怎么回到野外,和熊猫怎么在动物园里生活。这是分开的两个话题。

繁殖中心的目标是放归,动物园存在的意义是科研和科普。不能用“能否适应野外”,来评价动物园工作的好坏。

动物园如果能够让动物吃好、玩好、健康成长,帮助科学家从容地开展研究,提供游客认识动物、爱上动物的场所。那么动物园,给人类和动物野外种群带来的益处,同样是不可估量的。

不过我也承认,现实中的动物园离我说的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

如果说丫丫事件能留下了什么宝贵的经验,那应该是对旅外熊猫的常驻动物园要提高标准。

丫丫目前已经回国,作为大熊猫的原生地,我们讨论熊猫保护,关注的重点还是要回到国内。

在录制这条视频之前,我跑去了上海动物园和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在上动和红山,既有当年大熊猫的室内水泥场馆,也为大熊猫增加的室外活动场,可以看出国内一线动物园在饲养理念上的进步和努力。但我也知道,很多动物园未必有这样的条件,甚至和孟菲斯相比,软硬件都差一截。他们可能没有虐待动物,但不代表他们在能力和用心程度上没有欠缺。

在红山熊猫馆,我留意到多数游客都是观察为主,但也有个别人,发现熊猫“平平”在阴凉处睡觉,就大声叫它出来。这场景让我想到了所谓“萌宠化”饲养。要让动物活得像个野生动物,问题可能还在于改变参观者的期待。这要比提高硬件更加困难。

我相信看到这里的朋友都会认同,真正保护熊猫,是不要当宠物,也不要当宝物,不被吆来喝去,也不被捧上神坛,去肩负一个国家的形象。

有一天,如果动物园里的熊猫,可以自由自在,活出自我;动物园外的熊猫,可以在山野中生老病死,迎风沐雨,那大熊猫的保护才算功德圆满。

因为任何“生命”,都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存在的。

580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文字内容随后发在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视频同步在微博“睡前视频基地”更新。我们下周二再见!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