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睡前消息393】制定卫星交通规则,有实力才能参与

6370 字

标题:制定卫星交通规则,有实力才能参与

简介:

1 星链威胁中国空间站引发的太空交通规则问题。

2 日本首相提出“新资本主义”方案。

封面:

卫星交通规则

靠实力说话

推送:2021年底,中国向联合国提交照会,指出中国空间站两次避让星链卫星,引发了中国观众对太空交通规则的关注。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中国航天器遇到了哪些现实威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实力获取发言权。

转发推送:从2021年开始,地球和火星轨道都需要交通规则。

大家好,2022年2月13日星期日,欢迎收看393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督工,年终盘点你提到了中国、美国、阿联酋和欧洲的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轨道上相互避让,相互传递信息,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之外制定交通规则。

而很多观众之前就留言,希望你分析一下地球轨道上的交通规则,尤其是2021年年底连续发生多次近地轨道碰撞威胁。督工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这件事需要分两个部分讨论,完全不可控的飞行物碰撞,和部分可控的可预期碰撞。

所谓不可控碰撞,就是有意和无意制造的太空垃圾。冷战时代,各国的发射水平都不高,扔了很多至今还在轨道上飞行的失效飞行器。而一旦发现了航天器的军事用途,各国都开始尝试反卫星武器,制造了一批碎片。只是相对当时的人类发射能力来说,地球轨道实在太空旷,所以各国嘴上说担心太空垃圾,实际上造垃圾比较肆无忌惮。这种操作惯性一直持续到最近几年。

比如说,2019年中国发射的云海1号02气象卫星,2021年3月忽然碎裂解体,分成了21块可跟踪的碎片。虽然包含了卫星主体的碎片至今还保持一定的工作能力,但很难再发挥可靠的气象预报功能了。

这颗卫星爆炸前两周,美国也有一颗轨道接近陈旧的气象卫星爆炸,被人怀疑是不是碎片影响了中国卫星。美国方面8月份公布数据,宣布撞击中国卫星的碎片是俄罗斯1996年报废的侦察卫星碎片,事后没有被其他国家反驳。

2007年,我国曾经举行反卫星实验,打碎了自己的风云1号C卫星,制造了上千个碎片。2011年4月,国际空间站3名宇航员发现有一枚碎片接近空间站,发出预警,并考虑到俄罗斯的宇宙飞船避难,必要的时候飞回地球。

ÃÀ¹ú³ÆÖйú·çÔÆ1CÎÀÐÇËéƬһ¶ÈÍþв¹ú¼Ê¿Õ¼äÕ¾-ËѺüÐÂÎÅopen in new window

去年11月10日,国际空间站再次躲避风云1号C卫星的碎片,这一次还是靠俄罗斯飞船,只不过是直接把空间站轨道提升了1.2公里,留出足够的安全空间。

国际空间站实施躲避中国卫星碎片的机动_航天_资讯_航空圈open in new window

到了11月15日,俄罗斯举行了反卫星试验,制造了一批碎片。这次试验没有预先通知外国航天机构,连国际空间站上的俄罗斯宇航员也不知道。所以俄罗斯宇航员跑到联盟号上避难,其他宇航员到马斯克的龙飞船上避难,随时准备逃跑。今年1月18日,中国航天局预警,俄罗斯最近一次试验制造的反卫星碎片以14.5米的距离掠过清华科学卫星,相对速度每秒5.27公里。

自从人类掌握太空飞行能力,近地轨道就是大国相互对抗的地方。各国都需要定期发射一批新的军事卫星,也要定期检验自己的反卫星能力,保持基本的威慑。军事太空垃圾问题会长期存在。好在搞反卫星实验的大国自己也不知道碎片会威胁谁,自己也需要安全的轨道空间,所以实验频率不会太高。随着时间推移,外层大气扩散的空气分子会带走碎片的动量,导致碎片缓慢落入大气层。只要碎片不算多,人类就等得起。

但是,俄罗斯是一个无法预测的威胁。冷战后期到现在,中国和美国有钱搞研发,技术持续进步,反卫星实验主要靠精确动能杀伤,直接正面对撞,所以产生的碎片少,也容易跟踪。俄罗斯从苏联时代继承了杀手卫星,用几百公斤装满炸药和预制破片的卫星发动攻击。就算不能精确撞上去,也可以在擦身而过的时候爆破。制造数量惊人,也没法跟踪的碎片。现在俄罗斯没钱开发新产品,最近这次反卫星实验似乎也采用了破片杀伤战斗部,所以各国宇航员,包括俄罗斯宇航员听说俄罗斯反卫星都心惊胆战。在可预计的将来,我们只能把轨道上的随机碎片看做一种必须承受的风险。

2020年,美国第一次尝试给废弃的卫星加注燃料,改变了垃圾卫星的轨道。我最近的实践21试验卫星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报废卫星清理工作,这一方面可以直接减少太空垃圾,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太空垃圾撞到卫星产生的二级碎片。这说明中国将来还要执行更多的太空计划,已经开始替全人类考虑清理轨道问题了。

2021年底,中国两次对联合国秘书长提交照会,列出了两次中国空间站躲避星链卫星事件。这种太空威胁应该怎么处理?

从2021年开始,近地轨道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中国开始在空间站常驻宇航员,比过去更关心轨道安全问题。另一个是马斯克获得了可靠的批量发射能力,一年射了1217颗卫星,其中989颗是编队飞行的星链通讯卫星。这两种新型航天能力同时出现,必然会产生矛盾。

在马斯克发射星链卫星之前,卫星是很昂贵的大家伙,发射卫星的火箭也不便宜,所以近地轨道相对比较空旷。如果不算那些各大学送上去的玩具式微小卫星,各国的低轨道卫星加起来也就千把颗,GPS和北斗这种二十几颗组网项目都是大工程了,想撞上也很难。

马斯克搞了可回收火箭之后,已经打了2000颗星链,少数自己销毁,大多数都在轨道上,几乎等于近地轨道上其他卫星之和。马斯克的后续计划要发4.2万颗卫星,中国也推出了上万颗卫星的低轨通信星座计划。所以人类必须要考虑近地轨道的交通秩序了。

中国抗议星链卫星的威胁,是给联合国发照会,联合国有相关管理机构吗?

联合国有个下属机构叫做“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简称外空委,就是为了协调各国在太空的活动,1975年它主持制定了《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

公约核心条款要求各国发射卫星的时候进行登记,公开详细的轨道参数,方便别的国家计算碰撞危险。

但是联合国公约没有强制约束性的,所以只是登记制,不是审批制。最多只能让你知道公开卫星的位置,各国自己发射的时候要不要考虑安全空间,全凭自己定。目前小国打卫星往往只是为了展现战略威慑能力,所以根本不考虑安全避让。至于说大国,各国对安全距离的设定也不一样,很可能一个国家觉得安全的时候,其他国家已经认为有威胁了。

前面提到大国的航天技术水平逐渐拉开差距,中美航天机构的手艺好,卫星入轨精度一般能达到10厘米左右,俄罗斯手艺差点,要以米做误差单位。至于新兴的航天大国,比如说印度,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卫星控制到什么水平。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很多卫星控制精度也只有公里级,现在虽然自己能控制住了,但不知道别国的轨道偏差,所以还是从宽计算比较放心。

卫星一旦入轨,就在固定的轨道上飞行,但为了延长寿命或者避免成为太空垃圾,长期使用的卫星都需要变轨,平时用自带的小发动机提高速度,抵消外层大气摩擦的阻力,任务结束之后还可以用小发动机自杀,减速掉进下层大气烧毁。这期间的卫星,轨道类似于开车变道,最危险。我国空间站规避星链,就是规避两颗进入寿命晚期开始降轨的卫星。

以前卫星数量少,寿命到期需要降轨的少,稍微注意一下就行。以后星链和类似的星座有几万颗,可能会有上千颗卫星同时处于变道状态,计算机也不可能每一次交错都控制好间距。风险肯定是持续增加的。

现在已经有上千颗星链卫星,如果要继续提高卫星密度,最先发生的事故应该是星链撞星链才对,马斯克是怎么考虑风险的?

从设计开始,单颗星链卫星就是作为消耗品存在的,不断成批发射,损失两颗再补发就行。其他国家卫星目前还是奢侈品,动不动上亿美元一颗,被碰一下报废就亏大了。至于说空间站,还要考虑人命的价值,哪怕算出来几公里距离上擦身而过也要避让。

所以现在星链就相当于抱着瓦罐穿越瓷器市场,自己很放松,别人很紧张。但外太空不是任何国家的领土,国际上的确没有约束他的条款,就连美国国内法律都没有能管辖他的。反过来说,其他国家搞类似的低轨星座,也一样会利用先到先得的规则,占住轨道,不考虑其他国家的感受。估计短期内近地轨道还会维持一段时间的无政府主义,然后几个有批量发射能力的大国坐下来谈判,建立一个对后来者极其不利的准入制度。

1494年和1521年,葡萄牙和西班牙找教皇当中介,签了两个条约,在地球上划出两条子午线,瓜分了地球。这是因为当时只有这两个国家拥有跨大洋殖民能力,一个派出了哥伦布,一个派出了麦哲伦,所以他们认为大航海时代属于自己,和其他国家没关系。现在马斯克开启了大航天时代,在道德上进行批判是没有用的,只有技术上能对抗才可以坐下来平等谈判。

根据中国本周发布的航天蓝皮书,2021年全球共有146次航天发射,中国占了55次,排在第一名,美国只有51次,排在第二。但是,美国一共发射了403吨载荷上天,超过其他国家之和。中国如果希望有更多的发言权,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做出自己的可回收火箭,追赶马斯克的发射能力。

新华全媒+丨2021年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和发射质量均创新高-新华网 open in new window

1月8日,日本《文艺春秋》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是日本现任首相岸田文雄,标题是《我的新资本主义大设计》。督工,日本首相提出了什么新计划吗?

岸田文雄宣称要搞“新资本主义”并不是最近临时起意,去年10月份刚上台的时候,他就宣称要搞新资本主义。1月8日的署名文章,篇幅并不长,是为了论证“新资本主义”的合理性。

以东亚的传统,这种文章例行充满了官方套话,信息量极低。但是这篇文章是个例外,岸田文雄坦率地批判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流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他认为新自由主义虽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打击了各国中下阶层,严重扩大了贫富差距。

他列出了一组数据: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与劳动者工资总额的比例逐年下滑,日本2000年是50.5%,2019年是50.1%;美国20年来从56.4%下降到了52.8%,德国从53.4%下降到了52.3%。也就是说,在发达国家,每年国民创造的财富,作为薪酬发放给劳动阶层的部分越来越少。

另外,岸田文雄作为发达国家的在任领导人,罕见地批判新自由主义破坏环境,气候异常带来的灾难在逐年增长,让整个世界面临危机。

在批判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之后,岸田文雄在政治方面做批判。他表示,以威权主义为中心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增强势力,全世界的两大危机,一个是“贫困差距越发扩大带来的民主危机”,其次是“国家资本主义助长的威权主义”,必须用“升级版资本主义”来应对。

在这篇文章主要是批判问题,但没有提出方案。岸田文雄的“升级版资本主义”有什么具体政策吗?

去年10月份,岸田文雄的上任演说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的“新资本主义”,包含两部分内容:直接翻译过来,第一部分是“成长与分配的好循环”;第二部分是“开拓疫情后的新社会。”

所谓成长与分配的好循环,意思是指优化社会财富分配,让普通国民享受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具体有四条措施:

1,加强对企业的引导,推进企业经营透明化,同时监督大企业的业务外包,保护中小企业,让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能够共存共荣。并且,愿意给普通员工加薪的企业可以减税。

2,致力于扩大中产阶级数量,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社会援助,给予年轻人更多教育补贴和居住补贴,缓解少子化现象,加强儿童保育工作。

3,增加看护、保育相关行业工作人员的收入,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冲击。

  1. 政府承担公共财富分配,改正只注重单个年度财政的弊病,强化长期战略,制定振兴科技、经济的长期计划,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加强对地方的投资,维护翻修已经老化的基础设施。

岸田文雄认为,做到以上四点,可以实现所谓的“成长与分配的好循环”。

至于说第二部分“开拓疫情后的新社会”,意思就是发展面向未来的技术,比如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和航天技术,要延续日本之前以科技立国的发展战略。

就我看来,岸田文雄虽然口气很大,右手批新自由主义,左边骂威权主义”,但拿出的方案属于新瓶装旧酒,缺乏新意。

岸田文雄出身于自民党内的派阀“岸田派”,而“岸田派”是从老派阀“宏池会”演变而来的。1960到1964年间,这个派阀的知名政治家池田勇人担任首相。

池田勇人在任期间,提出了在整个东亚都很知名的长期发展战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他提出要引导产业政策,以减税、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投资三种措施刺激经济,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平均收入。

在他的引导下,日本在6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平均收入翻倍的目标。

岸田文雄现在提出的战略,几乎就是池田勇人的翻版。

岸田文雄的政策,会和池田勇人一样成功吗?

很难。

60年代的日本,社会平均年龄较低,劳动力供应充足,同时依靠引进外国技术,发展了相当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举占据了几条世界产业链的高端地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在冷战结束之前就压倒了苏联。

1995年,日本GDP达到顶峰,占全世界GDP总量的17%,按当时的汇率就能换5.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70%。最近几年,日本GDP一直在5万亿美元左右波动,占世界GDP总量的6%不到。考虑到美元本身的贬值,日本GDP绝对规模在收缩,占世界GDP的份额缩水了三分之二。

当然,这也不是日本一家的问题,除了美国之外,其他西方发达国家都不太好过。比如说德国,一直被认为是欧洲经济发动机,最近几年来,GDP一直都在3.8万亿美元左右波动,占全世界GDP总量不到5%,和1995年的2.6万亿美元绝对值相比,只增长了50%左右。考虑到美元购买力的下降,只能说勉强持平。

至于说英国、意大利、法国,实际购买力的增长还不如德国。我们只要看到日本收缩了这么多年,还是西方第二大经济体,就能意识到美国之外的西方出了大问题。

过去30年来,经济大幅成长的工业国只有三个,美国、中国、韩国。

美国在1995年GDP是7.6万亿万元,2020年GDP是21万亿美元,提供了超过13万亿的增长。而中国从1995年7300亿增加到2020年的14万亿,也是超过13万亿的增长。中美两国增长合计是27万亿,再加上韩国的一万亿增长,已经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60%。而剩下的40%增长虽然分摊到几十个国家,从产业链上看也基本上是中美韩进口资源拉起来的。

中美韩三国都有发达的互联网经济,而且也是极少数互联网经济影响力能溢出国界的国家。这并不是巧合,而是IT革命引领经济发展的表现。过去30年,只有中国大陆和美国发展了独立的IT产业,再加上附属于这两个经济体的韩国、台湾省,这就是世界经济主要增量的来源。其他国家如果想跟上经济增长,就必须像中美这样,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会。

今天的日本,不要说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连眼下的IT革命增量都吃不下来。而国民生活水平比较稳定,也缺乏掀桌子背水一战的动力。岸田文雄拿出60年代老办法的弱化版,最多也就是激励日本的机械、电气、电子产业再发挥匠人精神,把眼下占据的重要产业链多保持几年。不太可能做出所谓的“新资本主义”。

本周二的391期节目,最后一个话题是中国的器官移植矛盾,很多专业观众给我提出了深度指导,随后我会整理出来给大家分享。那一期,我注意到普通观众的弹幕和评论集中在两点。

第一点,我说器官捐献应该成为默认选项,凡是拒绝捐献器官的,一律禁止使用别人的器官。很多观众说,默认捐献的隐患很大,反对我的观点。今天我想换个说法,凡是想报名进入移植器官排列队列的人,必须在5年前已经选择了登记捐献全部器官,而且从未改变过自己的登记状态。这样说,是不是接受度就好多了。

弹幕集中的另一个地方,是我指出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的官方网站只是一张伪装成网站的图片。节目做出来第二天,图片就变成真实网站了,但到这个周末为止,网站的主页还是和当初的图片一样,信息更新停留在去年11月,新登记捐献的人,不可能查到自己的信息。这种改善,聊胜于无。

http://www.cotdf.org.cn/

我最初知道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这个地方,就是因为环球时报的专题报道,到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的北京办公地点,向外国人展示中国的器官移植流程透明,分配公平。但我想,最重要的不是外国人相信不相信,而是中国人自己信不信。如果中国人自己填写了器官捐献表,或者进入了排队序列,在官方网站上发现最新信息停留在几个月前,肯定捐献热情会受到沉重打击。

另外,391期节目的评论区也有观众指出,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还有另外一个网站,名字是“施予受”,或者百度搜索“器官捐献志愿者服务网”,就是排名第一的网站。

open in new window

这个网站当天我就尝试了,可以使用。但是当天去点首页上的“爱心榜”,只能进入无效网页,现在点进去可以看到最新捐赠序列了,这个进步值得鼓励。

沿着信息公开的话题往下说,春节前我们的385期节目做了鹤岗的财政问题。当时黑岛同学在鹤岗官方网站上下载了一个EXCEL表格,展开之后发现了隐藏表格,找到了鹤岗地级市和下属区县的资金关系。很多观众看到这个场景,就发弹幕觉得有趣。

但是,作为中国公民,无论是这些表格的展示内容还是隐藏内容,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可以随时拿到的信息,否则我们怎么知道交的税和国企利润去了哪里。政府公开了详细财政数据,是份内的事情,需要我们主动去展开隐藏部分,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近马前卒工作室在写一些世界经济对比的话题,几乎每个参与者都发现,美国的数据好找,中国的数据难找。经常是中国的数据也要到美国的网站上去找,比如说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的基础表格和地图,就方便了很多中国研究者。而中国2017年做了第一次中国地理普查,到现在也只有不到一半的省放出了普查报告。

这种不涉密的信息,习惯性藏起来不让中国公民看,是阻碍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严重问题。中国自媒体做美国内容的比做中国内容的还多,原因不仅仅是舆论环境,国内信息太难找也是一个次要理由。希望中国公民和中国的研究者都能更方便地获取最新的国内官方数据。

好,感谢大家收看,393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我们周二再见!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