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睡前消息389】大黄鱼重现东海,稀土矿放松限产

5768 字

大家好,2022年2月4日星期五,欢迎收看389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1月15日,宁波象山县一艘渔船一网打捞了将近五千斤野生大黄鱼,刷新了三十年来的捕捞记录。

大黄鱼一斤卖2000多,这些鱼一共卖了957万,船老大自己说,这一网下去,等于十年营收。督工,为什么捞大黄鱼这么赚钱?

卖了超950万元!一网捕了4000多斤野生大黄鱼!当地居民:从没见过__财经头条open in new window

因为这位渔民赶上了一个风口。刚建国的时候,大黄鱼是常见海产品,养成了沿海居民吃大黄鱼的习惯。之后几十年因为滥捕滥捞,大黄鱼逐渐稀缺,从日常食品逐渐升级成宴会主材,再到濒临灭种。一度野生大黄鱼能卖到每斤7000多元。但渔民出一次海,也捞不了几十斤。今年因为生态修复工作做得好,渔民忽然有机会大规模捕捞大黄鱼了,但市场价位还停留在上千元一斤的水平,所以出现了一网上千万的超级收获。这个事件非常典型,我展开说一下中国当代渔业发展史。

现代渔业是工业的附属品。从1957年到1990年,海洋渔船总功率从74万千瓦增加到700多万千瓦,增加了9倍,产量从181万吨增长到接近530万吨,不到3倍,这说明,海洋渔业生产在新中国前几十年是一个边际效应递减很快的产业。

《试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适宜捕捞量》;1993

《中国近海主要鱼类种群变动与生活史型的演变》;1993

从资源角度说,我国近海渔业最大可持续产量是400万吨左右,1990年的530万吨已经是透支式生产了。如果具体到特定的海产品种类,问题更严重。可以说,20世纪中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模式就是各种海产品一个接一个的资源枯竭,然后转入新的种类过度捕捞。大黄鱼从普通食品变成高档食品的过程,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结构特点及演替的研究》;1995

50年代,我国近海渔业产品主要是带鱼、小黄鱼、大黄鱼、毛虾和乌贼,以底层优质鱼为主,直到我读书的时候,毛虾以外这四种产品,还被地理书称为中国海洋四大渔业。60年代,小黄鱼资源率先枯竭,紧接着乌贼资源也开始紧张。渔船捕捞重点转向中上层鱼类,到70年代,鲐鲹产量超过了毛虾,与太平洋鲱一起成为国内渔业主产品。这时候,最初的四大渔业就只剩带鱼和大黄鱼了。

70年代中后期,大黄鱼被过度捕捞,产量快速下滑,同时马面鲀被大规模开发,顶替了大黄鱼的位置。到了80年代,马面鲀资源也开始紧张,鲐鲹产量进一步扩大,在80年代末超过了带鱼。轮到马鲛鱼、鲳鱼这些中上层鱼类,以及梭子蟹这些甲壳类填补空缺了。

具体到大黄鱼的开发周期问题。

大黄鱼成熟周期较长,需要4年才能完全成熟,自然状态下寿命平均29年,和原始人类差不多,是一种繁衍很慢的脆弱种群。为了逃避风险,大黄鱼有一个很关键的生物学特征,就是听觉发达,对声音非常敏感。同时也可以收缩鱼鳔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来互相交流。

但这个长处遇到人类,反而成了弱点。因为人类可以用声音把大黄鱼赶到预定的捕捞包围圈。古人把这种做法称为敲罟。嘉庆年间的《澄海县志》,就记载几十艘渔船统一指挥下,集体敲打船板,把大黄鱼驱赶到一起捕捞的细节。现在有媒体在报道时把这说成靠声音震晕大黄鱼,是个不准确的说法。

农业社会产能低,渔船规模小,敲罟捕捞问题不大。但到了现代,军事技术溢出到民用领域,渔船装上了内燃机与声波探鱼仪,再加上高强度渔网,敲罟围捕就成了灭绝式捕捞。早在1958年,浙江省就开始下令禁止敲罟。但即便不敲罟,还可以用灯光驱赶抓鱼。海洋没有边界,鱼群会游来游去,无论还剩下几条鱼,各省乃至各县的渔船最佳选择都是不惜代价捞鱼。

东海野生大黄鱼迎“丰收”,为什么这几位代表委员却“急了”?open in new window

1974年,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率先大规模推广灯光围网方式捕捞大黄鱼,“宁渔414”在3月28日围出了250米网圈,尾随的渔船马上冲进去占便宜,一天就捕捞了近8万箱大黄鱼,差不多1600吨,而宁渔自己才捞了1万5千箱。他们的成果经过媒体宣传,被纷纷效仿。那一年春天,浙江省组织了接近2000对机帆船到大黄鱼越冬海域围捕,总产量16.81万吨。大黄鱼成熟比较慢,在越冬区是产卵后的大小鱼几代一起溯饵洄游,所以在越冬场大规模捕捞是字面意思上的一网打尽。到了1978年,大黄鱼鱼汛首次消失。80年代初,虽然我的地理书上还在东海画着大黄鱼的形象,实际上东海已经探测不到大黄鱼越冬鱼群了。所以大黄鱼价格一路从个位数涨到接近一万元,最后成为国家禁止捕捞物种。

那这次宁波渔民一次性捕捞出几千斤大黄鱼,是不是生态自然恢复了?

生态确实有所恢复,但并不是靠自然恢复,而是长期禁渔、人工繁育,以及鱼苗放流的三方面成果合力。

大黄鱼资源耗尽后,渔民试着转型养殖业,在近海搭建养殖网箱。但过去人类没有过大黄鱼养殖经验,需要从头开发。当时捞回来的大黄鱼存活率极低,活下来的往往是小鱼,还要人工慢慢培育一两年,再进行人工催产授精,所以研发进度很慢。直到1987年,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才取得了一些突破,在福建宁德市举行了全国首次大黄鱼人工放流,放了1.6万尾。到90年代初,网箱养殖产业逐渐成型,在福建沿海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

但这些网箱养殖的都是闽粤东族大黄鱼,跟浙江沿海过去的岱衢族大黄鱼有明显区别,外观和口感都不一样。浙江省在岱衢族大黄鱼繁育技术研发上落后了一步,所以从1996年开始,宁波渔民纷纷到福建去引进大黄鱼,俗称“福建鱼”。大黄鱼水适合水温是18到25度,低于7度就会死。所以浙江一旦出现寒潮,网箱里的鱼就容易大面积死亡。渔民每年还要拖着网箱带大黄鱼到福建过冬。

虽然人工能养殖大黄鱼了,但是养殖大黄鱼脂肪含量高、口感差,往往还要通过食品加工业做一道脱脂处理,才能卖给饭店。同时,渔民在近海养殖密度太高,增加了水体有机物,在海底滋生了大量微生物,形成鱼病。而鱼病污染了网箱后,又会一年接一年不断传染。就算有科技公司开发了疫苗,往往也只能缓解某一种鱼病。渔民买了疫苗发现也不能保证产量,所以疫苗普及困难。

另外,福建来的闽粤东族大黄鱼形成养殖规模后,岱衢族大黄鱼又成了稀缺品。直到2010年,岱衢族大黄鱼的大规模人工繁育才取得了突破。但这个时候,闽粤大黄鱼已经占据了养殖市场,而且鱼苗上也看不出差别,要长大才能看出来不一样,所以渔民往往不愿意冒险养殖。只有政府主导鱼苗放流才能改变品种。

最近十年,国内岱衢族大黄鱼放流规模越来越大。2018到2020年,一共放流了四千万尾,2020年6月,岱山县一次性放流了570万尾。这些大规模放流,是东海大黄鱼资源恢复的直接原因。基本可以确定,这次一网957万的大黄鱼,家乡是陆地繁育基地下海的。

这意味着野生大黄鱼依然没有恢复生态韧性,如果一网957万的新闻引来渔民跟风捕捞,现有恢复种群的努力也会被摧毁。直到现在,大黄鱼还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的极危物种,级别甚至高于大熊猫。政府以后应该要用更具体的捕捞配额和税收制度控制捕捞,避免纯野生大黄鱼种群彻底消失。

百度安全验证open in new window

12月20日,第十三届中国稀土产业论坛期间。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秘书长杨文浩表示,我国对稀土及稀土功能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需要增加稀土原料有效供给、扩大稀土新增产能,防止囤积居奇炒作行为。

过去几年,我国一直担心宝贵的稀土资源被大量贱卖,行业协会的主要诉求是控制产能。为什么现在稀土产业自己呼吁扩大产能呢?

因为中国的稀土资源就快要满足不了国内稀土产业的需求了。过去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第一稀土资源大国和第一稀土生产大国,但现在同时也是世界第一稀土消费大国,而且很快就会成为稀土净进口国。

看一下中国在稀土产业链各个环节所占的份额,可以帮我们理解中国稀土产业当前所面临的新格局。

在承上启下的稀土元素分离冶炼环节,中国目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产能。在中国大陆之外,几乎就只剩下澳大利亚莱纳斯(Lynas)公司设在马来西亚的稀土分离工厂还在生产,而且还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受到了很大影响。美国、日本等国近年来对中国“稀土垄断”的担忧,并不是害怕中国不再开采和出口稀土矿石,而是中国凭借成本优势,几乎垄断了稀土的分离冶炼,导致美日等国无法在中国之外建立起完整的稀土供应链。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稀土矿供应者,产量占比一度超过90%,但过去几年,这一比重开始显著下降,2020年下降到不足60%。不过中国这几年明面上的稀土开采量并没有显著减少,比重下降主要是因为国内稀土处理能力在上升。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的稀土矿产量增加了。比如说除美国、缅甸和澳大利亚都在积极开采稀土矿。

中国在分离冶炼行业占90%,而矿石产量只占60%,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稀土进口国。再往产业链下游走,在利用稀土造工业品的环节,中国的占比也达到了57%,并且还在不断增长。未来几年内,中国的稀土需求几乎必然超过国内的稀土生产能力。

现在中国稀土储量占世界的38%,60%的开采量还是偏高,我们只能说,中国正在努力摆脱稀土资源输出国的身份,下游的稀土应用技术还有很多领域需要追赶。但中国稀土产业的现状肯定已经突破了以往的反面形象,不再是“低价出口稀土矿,高价进口含稀土的产品”了。

如果有观众关注稀土市场,会发现几种标志性稀土氧化物的价格自2020年4月开始上涨以来,至今仍处于高位。在这一波上涨之前,稀土价格曾经分别在2010-2011年,2013年和2017年出现过三次大幅上涨,但那三次更多是因为国家收储,以及稀土产业政策短期收紧导致的脉冲式涨价,虽然短期内涨幅剧烈、但缺乏持续性,稀土价格在几个月内冲顶后就开始回落。

而这一波涨价与前几轮存在着根本区别,来自国内市场的稀土产业链中下游需求成了核心驱动力,这轮稀土价格涨上去之后,很可能就不会再下来了,中国稀土终于开始卖出了价钱,同时外国的稀土也可以卖个好加钱。在中国也需要大量进口稀土矿的背景下,简单地提高上游稀土资源价格,并不一定符合行业利益乃至国家利益。

中国稀土产业是怎么从卖资源转向加工资源的?

这和中国产业发展层级有关系。也不要太小看过去的卖资源,因为大规模开发稀土本身,就是一个依托中国资源禀赋的重大产业进步。

稀土是元素周期表IIIB族的钪、钇加上15种镧系元素,一共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其中镧系元素的前7种被称为轻稀土,其他是重稀土。从总量来看,稀土含量并不低,最高的铈和铜差不多,丰度最低的铥和镥也比金高出上百倍。但稀土元素在地壳中分布极散,有开采价值的矿床非常少,而且稀土元素彼此性质非常接近,如何分离也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

地质学家丁道衡(1899-1955)

矿物学家何作霖(1900-1967)

1927年,地质学家丁道衡在意识到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存在一个大型铁矿。1934年,矿物学家何作霖分析白云鄂博矿石样本,发现了稀土元素成分。50年代,新中国确认白云鄂博是一个特大型铁矿稀土共生矿床,稀土储量达到了当时全世界已知可采储量的80%,到现在白云鄂博还占中国稀土储量的83%,以轻稀土为主。

70年代,地质工作者们又在南方发现了一系列离子型稀土矿。这些稀土矿虽然规模小,分布散,但包含更珍稀的重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可替代性更小,价格平均是轻稀土8到10倍。目前世界上重稀土的已知可采储量几乎都在中国和缅甸,而中国又占了90%以上。

中国稀土资源分布“北轻南重”(内生矿床是地幔柱上升侵入地壳形成的,外生矿床是搬运沉积形成的,两者大致分别对应矿石型稀土矿和离子型稀土矿。)

有了得天独厚的稀土资源,中国人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自主掌握稀土元素的分离冶炼技术。1975年,徐光宪院士将稀土分离技术总结为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在他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的稀土分离冶炼工艺不断完善,不但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在效率和成本上还逐渐有了优势。特别是白云鄂博矿在起初的几十年中主要作为铁矿开采,稀土元素遗留在尾矿中,等于人工制造了一个品位更高的稀土富矿,提炼成本更是压倒全世界。其他国家的许多稀土矿在这一时期纷纷破产关停,比如美国的帕斯山(Mountain Pass)稀土矿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一度是全世界稀土的主要来源,后来随着中国白云鄂博稀土矿的投产在90年代停产,2017年才在中国稀土企业盛和能源的投资下重新开工复产。

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1920-2015)

然而,因为徐光宪的串级萃取技术大大降低了稀土分离冶炼的门槛,再加上国内工业门类齐全,各地都很容易搭建出稀土分裂生产线。稀土开采技术全面扩散。

80年代,随着技术人员纷纷从国企和科研院所跳槽,串级萃取技术扩散到了大批地方企业和私营企业。当时的国家没有监管这些大小矿企的能力,而且中国当时能够用来出口换汇的东西并不多,一度采取了鼓励稀土出口的退税政策。结果就是中国企业之间恶意竞价,用破坏环境的方式增产,导致宝贵的稀土资源长期只能卖出“土”价钱。

这时候,又是徐光宪院士站出来扭转行业。2005年,他联名十几个院士上书中央,要求保护正在低价流失的稀土。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稀土开采总量控制,停发新的稀土矿采矿许可证。之后又进一步将稀土生产纳入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并将稀土等矿种的勘查、开采的登记审批权限上收。

2014年,美国到WTO起诉中国控制稀土出口,结果是中国败诉。指令性控制的确违反了中国自己赞同的自由贸易原则,稀土出口配额制度就此取消,中国不能再限制稀土出口。所以,中国开始从更上游控制稀土的开采量,落实行业准入门槛和环保政策。2015年,中国第一次整合稀土行业布局,稀土的开采和生产被限定到六大稀土集团。

现在,中国自己的处理能力和原料需求也上来了,如果只站在资源生产国的角度控制生产,不考虑下游环节和进口利益,这会破坏中国的稀土产业链,所以行业协会建议,不要盲目限制产能抬价,更不能允许实际上有国家特许的稀土集团搞囤积,搞饥饿营销。

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成立open in new window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7034174.html

2021年12月23日,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中国五矿集团实际控制,这是进一步控制稀土生产吗?

我们前面提到了中国稀土资源分布是“南重北轻”。北方稀土公司主要就是白云鄂博矿,生产轻稀土。而现在的中国稀土公司,是对白云鄂博以外的几家企业进行整合,与其说是“中国稀土公司”,更准确的名字应该是“南方稀土公司”。整合资源可能是要打击盗采超采问题。

重拳出击!定南非法盗采稀土行为“无处遁形”!|违法|矿产_网易订阅open in new window

https://www.sohu.com/a/508224578_121106994

百度安全验证open in new window

国内拥有稀土开采冶炼指标的企业,普遍有两个愿望,宏观条件希望保持稀土的高价,微观上希望增加自己的生产指标。过去中国每年非法开采和非法冶炼的稀土到底有多少,就连业内也给不出准确数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2014年透露,中国每年合法稀土产量10万吨,稀土非法开采量就有4万吨,甚至有人认为国内非法稀土产量相当于合法产量。现在瞒报产量变得越来越难了。哪怕配额逐年增加,只要严格执行,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也等于强令减产。

目前,对于稀土的需求增长最大的领域是新能源产业,特别是新能源车、风力发电、智能制造设备对钕铁硼永磁材料的需求。可以说只要是有电动机的地方,就离不开稀土材料。但从总量来看,这些需求又不至于危害中国的资源储备优势,不意外的话,国家会顺应行业协会的判断,逐步根据国内产业情况放开上游产量,以后应该不会用囤积的方式来赚资源层面的钱了。我们应该改变对稀土行业的刻板印象。

好,感谢大家收看,389期节目到此结束,我们周日再见。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参与留言讨论

视频版【睡前消息】每周2,5,7发布在B站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