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睡前消息320】小甜甜布兰妮,中美两国共同的问题

6288 字

大家好,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欢迎收看320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据媒体8月13日报道,美国著名歌手小甜甜布兰妮(Britney Spears)的父亲杰米·斯皮尔斯(Jamie Spears),在经过一系列法律诉讼之后,放弃了他对布兰妮资产的监护权,布兰妮经过13年被监护的生活之后,终于重新夺回了所有自由,网络舆论都在为布兰妮感到庆幸。

督工,提倡“社会化抚养”,质疑不靠谱的家庭监护案例,已经是睡前消息节目的著名“标签”了。现在美国布兰妮案件提供了一个外国案例,督工怎么评价她的家庭矛盾?

小甜甜布兰妮1981年出生,和我同岁。她被法院判决由父亲监护时,已经27岁了,这不是一个未成年人抚养问题,而是更广义的不完全行为能力人的监护问题。

2008年,,布兰妮之所以被认定需要监护,是因为布兰妮确实出现了精神问题,或者说行为失控的病态。

作为童星出道的布兰妮,90年代末成名之后,很快就被娱乐圈的光环搞乱了生活,对自己和别人都非常轻佻。

2004年1月,布兰妮23岁,在拉斯维加斯与高中同学杰森·亚历山大注册结婚。结婚55个小时,布兰妮就反悔了,声称“缺乏对自己行为的理解”,申请离婚。

同一年7月,离婚半年之后,她又和给自己伴舞的凯文·费德林结婚,之前仅仅认识了三个月。

布兰妮在这次婚姻中生了两个儿子,但是仅仅两年之后,她表示无法忍受婚姻,又离婚。

2011年,布兰妮和自己的前经纪人杰森-崔维克订婚,最终没有走到一起。

快速结婚离婚的同时,布兰妮还酗酒,大量吸毒,行为方式怪异,比如说用奶瓶袭击记者、剃光头,砸汽车。

当时还有媒体报道,说她根本不照顾两个儿子,多次在儿子面前吸烟,让两岁的儿子给自己递烟。

因为这一系列出格行为,2008年,法院判决认定她缺乏正常行为能力,让她的父亲暂时代理她的所有民事权利,处理一切财产。最初的时候,判决有效期限仅有一年,但是由于布兰妮的行为方式没有变正常,所以限制一直延续。

法院判决的依据是美国的监管人制度,当一个人被认定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与此人有亲属关系的成年人,可以向当地法庭申请管理这个人的一切事务。大多数情况下,监管人制度用来给老年人、残疾人士或是重病患者提供方便。但舆论公认,布兰妮的父亲是滥用了这个制度,掌握了布兰妮所有财产,同时控制她的一切行为。

布兰妮的行为的确有失控的嫌疑,为什么舆论普遍不赞同他父亲的监管呢?

因为她的父亲杰米·斯皮尔斯并不算一个合适的监护人。

布兰妮的父亲杰米·斯皮尔斯自己也酗酒,在布兰妮少女时代就和妻子离婚。他的给布兰妮的家庭创伤,很大程度上就是布兰妮行为失控的原因。

2008年他得到了布兰妮的监护权之后,他把布兰妮当成了自己的赚钱假期,以高压的手段控制布兰妮。布兰妮在法庭上指控,父亲控制她的财产、健康和私生活,让她当了13年的“奴隶”。

为了挣钱,他父亲强迫她发高烧时继续演出。布兰妮抗议会被强制喂食精神性药物“锂盐”。父亲还禁止她单独坐现任男友的汽车,甚至给她强制安装了永久性避孕设施,避免她怀孕耽误演出。

赚来的天文数字收入,她每周只能使用2000美元。一年十万多美元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少,对于布兰妮这个级别明星来说,的确显得有点过分了。而他父亲拿着布兰妮的收入,不仅可以自己随便花,还可以用这笔钱雇佣律师,说服法庭继续保持自己的监护权。

布兰妮的母亲并没有试图纠正她父亲的管理。反而在她被父亲监护的同时,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书里面谈到布兰妮13岁酗酒、14岁和男人上床,15岁吸毒,彻底破坏了她的形象和隐私。

回忆录出版之后,舆论一方面对布兰妮的人生很好奇,另一方面也很诧异母亲会利用女儿的隐私发财。除此之外,布兰妮还指控自己的妹妹站在父亲一边,全面监控自己的生活,还利用明星光环赚钱。看起来全家都是寄生在布兰妮身上的吸血鬼。

身处在娱乐圈当中,而且年少成名,布兰妮面对了太多的压力和诱惑,而她的家庭更加加剧了她的精神压力,所以布兰妮在成年之后精神崩溃,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结果。

如果没有他父亲乃至全家的强行监护,布兰妮过去13年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呢?

多半不会更好。

虽然她的父亲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监护人,但是他对布兰妮的严格监控,客观上也确实纠正了一点布兰妮糜烂的生活。至少从2008年开始,布兰妮可以恢复自己的演艺工作,精神状态得到了一定的好转。他父亲严格控制她的消费和生活,也许是为了赚钱,但也的确避免她放纵吸毒、酗酒,死于酒后驾车。而且就算他的父亲不出手,在美国法律体系和惯例保护下,布兰妮的经纪人和律师也可能合谋送她去精神病院,占有她的财产。

在这里我要推荐一本书,中信出版社翻译的美国社会调查《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作者苏珊娜,书名来自一个精神病研究者的同名论文。这本书指出,从一个多世纪之前开始,美国精神病院制度就存在严重的误判和腐败,因为偶然因素进入精神病院的正常人,无法证明自己精神正常,往往被终身囚禁。甚至很多人故意收买医生和法官,把正常人送进精神病院。

在近代美国,经常有丈夫仅仅只是因为嫌妻子吵闹,就可以买通医生证明妻子有精神病,然后把妻子送进精神病院。

这些精神病人往往会受到人员的虐待,一度甚至还会强制采取所谓的高科技治疗,切除脑叶白质。约翰-肯尼迪总统的亲妹妹,就被家人送去切除了一部分脑组织,终身是个废人。

当代美国的手术制度相对规范,不会随便切除脑组织了。但精神病院的护理水平依然有问题,而且还是有监护人利用精神病学的缺陷,用合法手续把正常人送进精神病院,然后通过喂药和虐待损害意识,把人永久留在里面。自己控制财产。

美国内华达州就出过一个案子,市长夫人和医生、法官合谋,把当地几百名退休老人送进了精神病院,折磨残疾甚至弄死,强制剥夺他们的财产。

2019年,这位市长夫人被判刑40年。

不过,美国法律的缺陷,在中国也没有完美解决。去年12月第210期节目,我们介绍过18岁成年人被父母强制送进矫正机构的案例,因为她天生双性畸形,自己成年以后选择做一个女性,开始做激素治疗,父母不同意,就强行用暴力去纠正她所谓的精神病。

18岁的中学生,还可以说算是半个未成年人。但是壮年的成功人士也未必能幸免。前几年,一位叫王敏的温州商人,被父母送进了精神病院,然后家产被姐弟分掉。他利用医生的手机,联系妻子,然后被妻子带着保安救了出来。

虽然他的公司已经没了,但他逃出精神病院的故事,可以拍一部足够刺激的电影了,也许就是中国版的《飞越疯人院》。

中美类似的故事说明,在本人没有犯罪的情况下,精神疾病患者的判定和监护,在大多数现代社会都是一个难题。中美两国的公共机构实际上都逃避了对行为异常公民的直接照顾,而是依照血缘关系,把全部权利赋予他们的亲属或者代理人。这意味着行为异常的公民必须从属于另一个人,才能得到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至于这个行使监护权的人是不是真的在乎病人的利益,会不会利用发病状态为自己谋取好处,就完全凭运气了。一般来说,监护人只要不在公众场合把事情做得太过分,社会都会默认他对病人拥有完全的管理权。

从布兰妮和其他案例看,对于这一类病人,不管是不行的。否则他们自己会闯祸甚至把自己弄死。就算布兰妮侥幸没有吸毒死掉,让她自己抚养两个儿子,对下一代来说也是个噩梦。但是完全信任监护人也不行。社会必须有一套体制超越血缘关系和私人契约,基于底限的人道主义,关心每一个公民的生活与健康。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可以说私人的事情我们不管,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四个字就意味着社会不需要企业、家族这些中介,直接提供公民福利。公民也不需要从属另一个人,就能从公共机构得到照顾。

这样的公共机构当然也会犯错,也可能有腐败和官僚主义,但起码公开的制度会受到监管,错误的结果会导致有人受到惩罚。现在无论是精神病人还是儿童,监护人对他们几乎拥有管理全权,犯错的时候又不追究责任,必然会导致懈怠甚至恶意侵犯权利。我基于这个理由支持社会化抚养,也因为同样的逻辑,认为国家应该主动承担精神病人的监护权。

——采访——

好,感谢00后小朋友给我们带来的新时代信息,今天是周末,接下来让高流同学介绍一下最近一段时间的科学养生新闻。

1 吃甜食的坏处

Nature:奶茶让人长胖的原因找到了,果糖扩大肠道表面积,促进营养吸收,增加体重

open in new window

百度安全验证open in new window

科学家揭示了饮食中的过量果糖是如何导致肥胖的机制|哺乳动物_新浪新闻open in new window

8月18号,《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论文,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奶茶,可乐里作为甜味剂大量添加的高果糖玉米糖浆,会提升小鼠的肠绒毛顶端细胞存活率,导致长绒毛长度增加,进而扩大倡导表面积,增加肠道吸收能力。这一改变大幅度提高了小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使小鼠变得肥胖。除此之外,果糖还会导致小鼠肠道肿瘤增大,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看来以后奶茶也只能喝无糖的了。

Cell子刊:爱吃甜食坏处多,过量摄入会导致线粒体损伤

open in new window

除了增加结直肠癌发病的几率这种宏观的影响,爱吃甜食还会在细胞层面上对身体造成伤害。美国 Van Andel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细胞》杂志子刊发表论文研究发现,吃太多葡萄糖,会导致线粒体膜中不饱和脂肪酸浓度下降,降低线粒体生产ATP效率。从宏观角度,会导致人更快的疲倦。研究人员还发现,生酮饮食可以逆转这个过程,修复受损的线粒体。

大规模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预防结直肠癌,且食物中的效果更好

open in new window

虽然年轻发病结直肠癌的人越来越多,不过也不都是坏消息,7月6日,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的论文发现,摄入更多的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预防年轻人结直肠癌或者癌前结肠息肉。维生素D总摄入量越高,早发常规腺瘤的风险越低。

2 减肥的技术突破

“油腻”减肥法!这种细胞因子治疗让脂肪像“出汗”一样分泌出去,实现“躺着减肥”

open in new window

虽热大家都知道减肥的六子诀窍:“管住嘴,迈开腿”,可是在生活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能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都是奢侈的事,这六个字想做到谈何容易。在过去,如果有什么人说有办法坐着也能减肥,我多半会觉得这是一个骗局。

不过7月30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布论文,他们发现一种叫做“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的细胞因子可以减少小鼠的内脏和皮下脂肪,而且这些小鼠在试验期间吃的一点也不少。

本来这种细胞因子是用来控制和纠正2型糖尿病的。实验人员意外发现,这些参加试验的小鼠毛发油光锃亮,因为“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刺激小鼠免疫系统,让皮肤中的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导致脂肪减少。也许以后我们可以躺着减肥了,不过代价是会变得很油腻。

中山大学杨中汉团队证实白介素IL-25能够加速脂肪燃烧

open in new window

8月5日,中山大学医学院的杨中汉团队发现,白细胞介素IL-25能够让部分囤积在内脏里的白色脂肪转化为米色脂肪,加速脂肪燃烧。米色脂肪的颜色来自于细胞内大量的线粒体,因此米色脂肪可以大量产生能量。看来躺着减肥除了出油,还会出汗。

Nature子刊:上海药物所揭示饥饿素识别和激活饥饿素受体的分子机制

open in new window

我们都知道,饥饿素可以调节人的食欲。8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轶/徐华强团队联合谢欣团队在《自然通讯》期刊上发表文章,发现饥饿素的受体可以结合饥饿素和出生长激素释放胎-6。这项研究提供了结合体的精准结构模型,为靶向饥饿素受体的药物设计提供了帮助。

Science:干饭人的福音!控制体重的基因密码终于被找到!

open in new window

7月2日,再生元遗传学中心联合纽约医学院、杜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人员共同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通过对60万个外显子进行测序,发现了16个罕见变异,这些变异和全基因组水平BMI有关。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基因是GPR75,实验人员发现敲除了GPR75之后,小鼠能够抵御高脂肪饮食导致的肥胖症。抑制GPR75基因的靶向药物或许可以成为下一步治疗肥胖症药物的方向。

诺奖得主新发现:孤独会导致暴饮暴食,并进一步引起失眠

open in new window

8月18日,诺奖得主,洛克菲勒大学迈克尔杨教授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孤独会导致暴饮暴食,并且进一步引起失眠。他的团队对果蝇这种群居性动物进行研究,将果蝇分为正常群体生活组,短期隔绝组,和长期隔绝组。他们发现,被长期隔绝在群体之外的果蝇表现出睡眠和饮食紊乱——不仅暴饮暴食,还发生了失眠现象。迈克尔杨教授认为,这个实验有助于帮助人们解释长期的缺乏社会接触对于人产生的不良影响。

3 少吃的好处

Cell子刊:间歇性禁食有多种健康益处,但取决于年龄和性别

open in new window

间歇性断食,是目前减肥圈子里流行的一种控制进食量的方法。美国索尔克研究和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细胞通讯》上发表论文认为,间歇性断食虽然能带来多种好处,但是有些好处似乎与性别有关。比如无论小鼠年龄和性别,间歇性断食都能预防脂肪肝。但是通过间歇性断食减少体重的办法对雌性无效,间歇性断食带来的肌肉质量改善也对雌性无效。

Nature子刊:吃得越少,活得越久!

open in new window

2019年10月,德国普朗克衰老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在《自然·代谢》杂志发表论文称,如果小鼠从年轻时期就开始少吃,并且一直保持下去,小鼠的寿命会更长,也更健康。也许从年轻时期开始就养成少吃的习惯,对健康和长寿更有帮助。

4 从那个观众留言说起

8月23日,我们从B站收到一条私信,一位观众告诉我们,她的老公也是我们的观众,由于自己的大学同学突发心梗去世,他决定开始运动健身。但是他总是半夜两三点钟睡觉,早上六点就醒来无法继续入睡。这位观众希望我们劝一劝她的老公,不要再熬夜。

总的来说,运动是对身体的一种消耗。运动对健康的帮助,一方面在于燃烧脂肪,另一方面在于增肌。增肌的原理则是肌肉纤维轻度受伤之后身体修复的过程中,肌肉纤维变粗,肌红蛋白增加。

然而无论如何,在运动锻炼之前要保持良好的休息,否则会令本来已经非常疲惫的身体更加透支,反而增加心梗等猝死风险。我们所在的上海,几乎每个月都会传出某公司员工深夜下班后去健身房锻炼,却在健身时猝死的新闻。

百度安全验证open in new window

EHJ:上海九院陆颖理团队证实,长期夜生活或夜班增加心脏病风险

open in new window

比如,上海九院陆颖理团队证实,长期上夜班或者熬夜,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他们对28万没有心脏病史的样本进行了十年的随访观察,发现长期频繁的夜间工作显著增加了受试者的房颤和冠心病发病率。终身从事夜班的人,心脏房颤的发病率显著提高。8月10日,他们将论文发表在了《欧洲心脏病学会期刊》上。

与此同时,上海九院团队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降低夜生活对心脏的不良影响,这里的【适量强度】指的是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或者高强度运动75分钟,而不是每天熬夜加班到半夜两点,还出去夜跑一个小时的那种运动量。

Cell:熬夜致死,原因不在大脑,而在肠道中活性氧的积累

open in new window

2020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论文,他们认为严重睡眠不足导致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在肠道中积累了太多活性氧,增加氧化应激。如果通过抗氧化剂药物清除了肠道中的活性氧积累,可以避免因为熬夜造成的死亡。

夜间工作致癌:熬夜破坏癌症相关基因节律,增加DNA损伤并降低修复效率

open in new window

今年3月,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长期夜班工作破坏了昼夜节律,会导致DNA损伤,同时还会降低DNA修复的效率,而这些都会增加癌症产生的风险。研究人员发现癌症相关基因的表达也呈现出节律性,很多基因在正常昼夜节律工作人的人身上表现活跃,而在值夜班的人表现出紊乱。他们把成果发表在《松果体研究杂志》上。

PNAS:熬夜会增加抑制性神经元活动,破坏人类记忆力

open in new window

熬夜对身体的破坏性是全方位的,它还表现在对神经元的损害上。8月5日,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论文,发现熬夜会导致海马体中抑制性神经元活动增加,压制正常神经元的活动。海马体负责处理和存储新记忆,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会破坏记忆的巩固过程,导致记忆力下降。

5 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针头恐惧者的福音:可溶性微针技术公司「优微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open in new window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超过一亿人,占全球糖尿病人总数的25%,显著超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的21%。

其中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虽然现在胰岛素注射用针已经比毛孔还细,但是对于很多晕针的人来说这依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好在,打针注射胰岛素可能在不久的未来被可用性微针透皮给药皮肤贴取代,这种皮肤贴长得像创可贴一样,把胰岛素输送到皮下之后,微针头会慢慢被吸收,在过程不会引起疼痛,也不会留下针眼。国内专门研究可溶微针的公司“珠海优微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希望他们早日开发出实用的产品。

6 督工的防脱发时间

Nature子刊:张亮/李青峰团队发现防止脱发和皮肤老化的新靶点

open in new window

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张亮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李青峰教授的团队8月16日在《自然·老年》杂志发表论文,他们发现了防止皮肤老化和脱发的新靶点:miR-31-Clock-ERK通路。使用已经获批的MAPK/ERK抑制剂可以阻断通路,有效减少毛囊早衰和毛囊干细胞老化引起的脱发现象。也许马督工的头发又有救了。

好,感谢各位收看,320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我们周二再见!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