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睡前消息22】中国在浙江沿岸救下了一条触礁的……蒙古船?!

4787 字

大家好,欢迎收看第22期睡前消息:

9月10日,国家卫健委在广州市花都区开发布会,介绍县域医改典型经验,重点是花都区农村的“1元钱看病”案例。花都区的农民一块钱治病,到底是谁替他们出钱?

可以说是国家出钱,也可以说谁都没出钱。

说是政府出钱,是因为从财政上看,的确是政府补贴农民。60年代毛主席号召全国搞赤脚医生,当时的花县(后来的花都区)也搞了自己的基层集体医疗。到了21世纪,还有几个富裕的村保持赤脚医生时代的村级医疗站。

2007年,花都区卫生局调查了两个有医疗站的村,把过去3年的账本翻出来看,发现人均门诊费用才32块钱。花都区户籍人口70多万,常住人口100万出头,就算政府补贴所有人,也就是每年3000万,所以,从2008年起,花都区试点农村卫生站免费治病,村民无论看什么病,门诊只需要付1块钱挂号费,如果需要注射,再交1块钱注射费,其他药品和检查都免费。所以我说账面上是国家出钱。

但是,这个政策实际上是给国家省钱,因为看病一块钱,农民无论穷富,都敢看病了,身体不舒服就检查,不会小病拖成大病再去医院。现在农民本来有一个政府保底的新农合保险,生了大病虽然不是全额报销,但最低额度也要报销20%手术费,县级医院一般报销30%到40%。手术报销费用如果能稍微减少一点,每年的3000万门诊费根本不值一提。

事实证明,农民花不掉每年3000万。从2008年开始,到今年6月,花都区享受“1元钱看病”的农民总计1055万人次,政府花了1.7亿,平均每次17元。现在花都区的农民,区内就诊率90%。表面上看,花都区多拿了一笔补贴,实际上,通过减少大病做手术,政府省了一大笔医保开支,还增加了很多交所得税的劳动力。所以我说“一块钱看病”谁也没出钱,甚至还赚钱,是一个双赢的好事。

国家希望基层门诊解决大多数问题,农民会信任村级医生吗?

花都区就在广州市区边上,距离广州市区几十公里,如果村级医生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不靠谱,就算免费他们也不会用。所以除了前面说的十年1.7亿,花都区另外还有一笔拨款,用来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最直接的方式是给村医加工资,加设备。

2009年,花都把乡村卫生站合并到镇卫生院,淘汰一批低水平村医,然后加工资。2010年,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职工平均收入6.8万,2015年11万, 去年25.4万。这个收入对正规医学院毕业生很有诱惑力,所以能聘一批高水平的医生来卫生院。

既然拿了高工资,医生到了卫生院就不能留在镇上,都要轮岗驻村,一半以上的时间在村里。这些所有的轮岗,都不耽误医生评职称,所以医生能接受去基层。现在花都区差不多60%的医生有本科学历,甚至还有博士硕士到卫生院工作。农民能在身边找正规医生免费看小病,当然不会跑很远去大医院看病。

花都区的改革这么好,能不能推广到全国?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是迟早的事情,不然医保肯定要破产。欧洲成熟的工业化国家都想尽办法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比如说英国卫生服务体系只花了10%的经费,就在基层解决90%病人的问题。

中国现在大多数地区的居民根本就不信任基层诊所,只要家里有点存款,或者医保能覆盖,随便一点小病也要去大医院。国家提出的阶段性目标是把50%的病人留在基层,说明实际数字远远小于50%。在这么可怕的比例下,之所以医保还没有破产,完全是因为现在年轻人多。但是这一代年轻人迟早也会老,所以花都模式必然要向全国推广。

但是,花都模式虽然能省钱,但初期投入还是很大的,睡前消息第一期,我们报过河南村医集体辞职的新闻,每个医生每年两三万的政府补贴都没法落实,肯定拿不出一年20多万的工资。医生待遇上不去,基层就留不住医生,留不住病人。

另外,花都模式省钱,省的是未来的钱,投入要消耗眼下的财政。现在县长和书记的平均任期都是3年多一点,两年就要考核政绩,不是升就是退。在这套体制下,让他们为十几年之后的财政平衡作打算,需要设计一套新型的激励体制。

最后,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一块钱看病”意味着个人不用出钱,但也意味着交出选择自由。这几年花都区的干部接受过很多次采访,都说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就是加强双向转诊。所谓双向转诊,就是医生认为你的病需要大医院处理,就往上送;医生认为你的病要回到卫生所处理,你就必须回去,否则医保不报销。有钱人要是不喜欢被别人安排,可以自己出钱去高价的私立医院。

总而言之,世界上任何医保都不可能兼顾自由和便宜。普通人最大的福利,就是医保制度不破产,而不是努力去协和医院排队,和号贩子抢号,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大多数地区也试试花都医保模式。

9月17日,为了庆祝中苏建交70周年,俄罗斯国家电视播放纪录片《中国的重生》,公布了很多关于新中国成立的苏联档案镜头,并且首次放出开国大典的彩色画面。在我的印象中,解放前所有的电影都是黑白的,开国大典是中国最早的彩色视频,这个印象对吗?

严格说,解放前的中国也有彩色视频。比如说,1947年,挪威传教士在中国用掉了一卷彩色胶卷,拍中国人日常生活。1948年,摄影师说服梅兰芳主演了一场京剧,用彩色胶片记录下来。但是,解放前的确很难找到更多的彩色电影了。因为在当时的世界上,彩色电影胶片是非常少见的东西。

【中国第一部彩色记录片】彩色老安康1947

【中国第一部彩色记录片】彩色老安康1947_哔哩哔哩_bilibiliopen in new window

【京剧电影/中国第一部彩色有声电影】生死恨

生死恨正片-电影-高清在线观看-bilibili-哔哩哔哩open in new window

胶卷是精密的化工产品,美国在1930年左右才开始批量生产。1935年左右,德国也掌握了制造彩色胶卷的技术,当时就这么两个国家能拍彩色电影。接下来马上打世界大战,胶卷是重要的战争资源,中国肯定拿不到。

战争的色彩_哔哩哔哩_bilibiliopen in new window

1945年世界大战打完,美国的剩余物资卖出来,中国才能留下一点彩色视频。但是,前面说的两个视频,挪威传教士主要在陕西小城安康活动,没怎么拍摄中国的主要地区;京剧电影冲洗的很烂,颜色错误,人物模糊,梅兰芳看了样片以后差点禁止播放。其他的彩色镜头加起来也没几分钟,所以,中国人看历史纪录片,往往觉得解放前的世界都是黑白的。毛主席在天安门上一挥手,世界就变成彩色的了。

开国大典以后,中国大多数重大事件都有彩色视频记录,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前面说了,二战前美国和德国垄断了彩色胶卷技术,开国大典的彩色视频也和二战结果有关。

德国战败以后被分块占领,苏联控制了三分之一地区,也就是东德。和西德相比,东德总体上工业落后,但是恰好包括了光学工业最发达的莱比锡、德累斯顿地区。比如说德累斯顿的蔡司工厂,曾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照相机生产中心。

1936年,德国化工巨头艾克法(agfa)在莱比锡附近的沃尔芬镇建成了彩色胶卷工厂,造出了德国第一批彩色胶卷。战争期间,沃尔芬基本没有受到什么破坏, 1945年4月20日,美军占领了完整的工厂。

美国知道这里按协议要交给苏联,所以拿走了所有重要文件和原材料,包括专利,配方,特殊的化学试剂和稀有金属,主要工程师也尽量带走,都给了美国企业。苏联军队进驻的时候,这里只留下生产机器和工人。但是有总比没有好,所以苏联人把剩下的东西打包带走,到乌克兰重建了一个彩色胶卷工厂。1949年建国前后,苏联人带着这家工厂的产品来中国,中国境内第一次出现批量的彩色胶卷,所以开国大典和后期的解放战争有彩色视频。

建国后,苏联继续给中国供应彩色胶卷,1953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比较满意的彩色电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404,您访问的页面已经不存在!open in new window

同时,苏联把德国技术再拿出来,帮中国建立摄影工业,在保定成立了化工部第一胶片厂,也就是后来的乐凯胶卷。苏联自己搞不定的地方,又让东德工程师来帮忙。70年代以前,乐凯主要做军用产品,到了1980年,中国开始用国产的电影胶卷拍商业电影。

1986年,乐凯胶卷的民用技术成熟了,一部分技术已经反过来超过了苏联和东德。比如说,民用电影胶片技术就可以拿去和东德做交易,换到了计算机磁带技术。

90年代我开始用照相机的时候,乐凯是世界三大商业胶卷公司之一,当时苏联虽然没解体,但彩色胶卷工业已经可以忽略了。

从这个角度看,苏联和东欧体系垮掉也有必然性,产业升级太慢。

最后一个新闻,东海救助局公众号9月21日消息,蒙古籍集装箱船在浙江省沿岸船舶触礁,中国救助船只及时抵达,全部15名船员安全脱脸。蒙古海军是著名的网络段子,海上为什么真的会有蒙古国轮船呢?

19世纪的时候,帝国主义强国都是沿海国家,都有强大的海军,内陆国家不是殖民地就是附庸国,没人关心他们的权利。

二战以后,美苏两个国家虽然也搞霸权,但比过去的英法德文明不少,起码面子上要照顾弱小国家,所以国际公约开始给内陆国一些善意。1958年的《日内瓦公海公约》规定,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沿海国家应该通过公平的交易,让内陆国进入海洋,允许内陆国建立自己的船队。1982年《国际海洋法公约》最终确认,内陆国也有权注册本国国籍的船只,各国都必须承认。

所以,蒙古国以乌兰巴托作为船籍港,建立了自己的船队,中国允许蒙古在天津设置一个海事办事处,蒙古籍轮船就是这么来的。不过,实际上蒙古没有多少船,挂蒙古旗的船,一般都是为了做生意挂方便旗的外国船。

今天的新闻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回顾一下观众评论。9月15日,第19.5期介绍了今年正在进行的三个重大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不仅能防洪发电,还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地理面貌,一部分观众因此提问,想知道它们在环境方面的影响。督工你能回应一下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承认重大水利工程肯定会改变地球环境,而且不一定都能事先预见到所有破坏。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发展的风险,还要考虑不发展的风险。发展错了,环境可能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但是停下来保持现状,也未必是安全。

比如说,19.5期介绍的第一个工程,是陕西东庄大坝,改变了“泾渭分明”这句成语。过去几千年,泾河渭河之所以交替浑浊,就是因为人类开发了整个黄河流域,农业和牧业制造了水土流失。泾河渭河里面的泥沙,乃至整条黄河的黄色,就是人类把土壤的表层推到了大海里。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无论农业技术怎么改善,无论我们是刀耕火种还是用拖拉机,只要我们耕地、除草、灌溉,土壤流失的速度就一定比自然生成要快。

我之前为了在知乎回答问题,读过环境地质学的教材,发现大多数耕地的破坏速度是土壤产生速度的十倍,最好的情况下也有三倍。地质运动制造一毫米的土壤需要十几年,我们最多一年就能磨损1毫米土壤。

这引出了一个非常恐怖的结论,就是农业文明必然灭亡。就算人类男耕女织混上几万年,最后也必然因为土壤耗尽而灭绝。注意是灭绝,不是退回原始社会,因为土壤都沉在海底,石头山上养不活羚羊,人类不可能靠打猎生存下去。如果眼下的工业化失败,我们几乎没有第二次进化出文明社会的机会。

实际上,人类也不可能在农业时代混几万年,因为发达农业社会需要大量的柴草,制造水土流失的速度非常快,我小时候,家里没有煤炉子的农民还要用耙子挖干草烧火。1949年,中国森林覆盖率8%,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低点。

刚建国的时候,中国5.5亿人口,没有拖拉机,已经毁掉了黄土高原的全部植被,每年流失1厘米的土层。周文王时期,周国的根据地,岐山周原是平坦的高地。3000年后的今天,黄土沟密度是当年的5倍,周原整体上已经被土沟切割成一片丘陵了。如果不是工业化开煤矿拯救环境,陕西很多县的耕地可能已经变成了泥石流,中国现在未必能养活5亿人口。

https://www.docin.com/p-1381437554.htmlopen in new window

所以,从人类学会放火烧荒的那天起,在环境上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倒退甚至停下来的结果都是死。所以,尽管我非常支持给大型工程做环境评价,也很担心气候变化问题,但我还是支持生产力快速发展。最起码,从土壤学的角度说,将来人类应该放弃耕地,盖一大批楼房,搞立体农场,每一层都用核聚变的能源安装太阳灯,才能用最小的破坏解决粮食问题。也有可能,将来根本就不用光合作用就能生产食物,但这也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不是停在农业时代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如果评价大型工程的环境影响,要求零破坏是错误的标准,正确的思路是用较小的破坏换取生产力进步。

9月20日,第21期睡前消息,第一个话题是男女区别化教育问题。下面有一位朋友留言,说要为男生争取涂防晒霜的权利。督工你赞同这个权利吗?

我不涂防晒霜,但是我非常喜欢涂防晒霜不被嘲笑的权利,也喜欢在上海的夏天打伞的权利。这位朋友的评论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上一期的重点,就是性别歧视不仅仅会伤害女性,也会伤害男性。医学研究已经证明皮肤癌和暴晒直接相关,嘲笑男性防晒就是潜在的谋杀。

又比如说,现在的社会通行观念是男性做家里的经济支柱,绝大多数婚姻都是男性的收入更高。结果,男性倾向于和低收入女性结婚,女性倾向于和高收入男性结婚。

大家看这张示意图,一旦男女收入水平接近,即便是性别比例很平衡,也会有大批剩男剩女出现。穷汉子和富妹子找不到合适的伴侣,也坚决不肯相互将就,这就是传统性别观念同时伤害男女双方的例子。大家经常听说过劳死,十个案例起码八个是男性,这很大程度上就是男性为了恢复婚姻平衡,强行追求收入压倒女性的结果。希望睡前消息的观众不要被固有的传统观念伤害,遇到高收入的女友要高兴,喜欢上低工资的男生也不要随便放弃。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周五再见。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5.8